历史疑云:《左传》的作者到底是谁 左丘明吗?

历史朝代 2023-03-26 11:04www.nkfx.cn历史朝代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丰富的史料和优美的文笔,闻名于世,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此书西汉时已经定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司马迁撰写《史记》,多采《左传》材料,王莽时刘歆大力推崇,"教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诵读",《左传》才得以广为流传。两千多年来人们一般都认为《左传》的作者为左丘明,此说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一说法自两汉至隋的学者都奉之为权威,从唐以来,就有学者产生了质疑。但《左传》的作者毕竟是千古之谜,到底是谁呢?目前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一) 左丘明所作

  《左传》称鲁国为"我",对鲁国国君单称"公",记述鲁国的事情非常详尽,并且都站在鲁国立场上叙事评论。所以有人认为作者为鲁国人无疑。再观《左传》的行文,其中叙述孔子之言时多称孔子之字"仲尼",而孔子学生在《论语》中都是尊称其师为"子",从未称字,所以"仲尼"之称应为孔子的好友对他的称谓。孔子的好友是谁呢?就是左丘明。《左传》深得《春秋》之微言大义,较《公羊》、《榖梁》为胜,其人必亲与夫子论史,而深明夫子之理。至于《左传》中某些预言要到战国时才应验,而且又记载了些战国时的历史,这应该是后人增添,而全书之绝大部分还是写成于春秋晚期。而孔颖达引前人语曰"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在这同一看法中,尚有许多分歧。对于作者的名字,有人认为"左"是官名,"丘"是姓,"明"是名,刘师培《左传答问》这样解释"以丘明为鲁太史,左史即太史,左其官,丘其姓,明其名。其不称《丘氏传》,而称左氏传者,以孔门弟子讳言丘也。"也有人认为"左丘"是复姓,刘宝楠《正义》说"史记自序"左丘失明,厥有论语。"史公以左丘连文,则左氏是两字氏,明其名也。左丘亦单称左,故旧文皆言左传,不言左丘传。"按这个说法,司马迁所记国语的作者复姓"左丘",而写左氏春秋者姓左名丘明。,这一观点还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说《左传》为左丘明所作,那么里边有许多不能解释之处。《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进一步说成书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86年之间。而根据《史记》、《论语》等一些资料记述,左丘明生活在鲁国的襄、昭、定、哀公时期,年龄大约与孔子仿佛。由此计算,即使左丘明年龄小于孔子二三十岁并且高寿,也活不到公元前403年。

  (二) 战国时人所作

  这一派学者认为《左传》是战国时人根据各国史料辑录而成。宋代就有人如此主张,例如王应麟在《困学记闻·六》说"王介甫疑左氏春秋为六国十人者十一事。"叶梦得在《春秋考·卷三》也认为《左传》的作者"殆战国周秦之之间人无疑也"。郑樵在《六经奥论·卷四》、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八》也都认为左氏是六国时楚人。到了现代,以钱穆、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也赞同《左传》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并且进一步指出其作者为吴起而非左丘明。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吴起传〈左氏春秋〉考》中,从《左传》的预言是否应验来看其成书的年代,进而判定《左传》一书出于吴起而与左丘明没有关系。郭沫若也主张《左传》成书于吴起而非左丘明。他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认为"吴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职,必已早通其国史;既为儒者而曾仕于鲁,当亦读鲁之《春秋》;为卫人而久仕于魏,则晋之《乘》亦当为所娴习;然则所谓《左氏春秋》或《左氏国语》者,可能是吴起就各国史乘加以纂集而成。"还有人指出,《左传》尊奉季孙氏,而《韩非子》记载,"季孙新弑君,吴起仕焉。"吴起对季孙感恩戴德。《左传》中之晋史尊魏氏,而魏文侯正是重用吴起。《左传》之楚史尊王而贬臣,吴起在楚国受到楚王重用,而大臣反对他,阻挠其变法。吴起是大军事家,而《左传》正是长于描写战争。吴起为"卫左氏人"。所以吴起应该为《左传》之作者,但某些预言的应验又是吴起不能看到的,某些内容可能为其门人所添加。

  (三) 刘歆伪作

  此说源自于清代经学家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而强烈认为此书为伪书的,则是康有为。他在其所著的《新学伪经考·汉书艺文志辨伪》中大张其说,断言《左传》是西汉末年的刘歆的伪作,梁启超了康有为的观点"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并未厄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时所用字,即秦汉间篆书,即以"文"论,亦绝无今古之目。四、刘歆欲弥逢其作伪之迹,故校中秘书时,于一切古书多所羼乱。五、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崔适也同意这一观点,他在《史记探源》中进一步阐述《左传》是刘歆根据《国语》编造而成的伪书这-主张。他说"刘歆破散《国语》,并自造诞妄之辞,与释经之语,编人《春秋》逐年之下,托之出自中秘书,命曰《春秋古文》,亦曰《春秋左氏传》。"钱玄同也曾多次著文,力证《左传》是刘歆将原本《国语》二书瓜分为二的。此论一出,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辩。

  钱穆强烈反对这一观点。他认为第一,刘歆没有作伪的时间。刘向死于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刘歆复领校五经在绥和二年(前7年),刘向死离刘歆领校五经才几个月,刘歆"何得遍伪群经"?"在数月之间,欲伪撰《左氏传》、《毛诗》、《古文尚书》、《逸礼》诸经,固为不可能。"第二,从刘歆个人的精力及代人的言论上判断,古代的书籍由繁重的竹简制成,以刘歆一人之力难以伪造出群经。如果说是众人所为,那么与刘歆代的学者,有的还与刘歆共同参加整理五经的工作,为什么没有一人泄露其秘密说刘歆伪造诸经?第三,刘歆没有必要伪造群经以助莽篡汉。钱穆考证,刘歆为古文诸经争立博士时,王莽刚刚退职,刘歆没有必要为一个失势的外戚大臣造假献媚。当时流行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轮换、五行转移、汉运将终的观念早已流行于世间,刘歆不可能凭一己之力逆转风气。,他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王莽篡汉制造"符命"。,钱穆认为《左传》作为史书,非常可信的,本书一定是春秋之间了解各国史料者所记。刘歆凭一己之力是没有这个能力伪造此书的。《左传》真伪之所以是一件大学案,就是由于康有为的发挥才成所谓的"学案"的。

  ,关于《左传》作者的争议,从前争议不断,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左传》作者是谁,还有其他的观点。其他诸说,论据不足,难以信服。自唐朝以来,就有不少人对左丘明作《左传》质疑,并且也能出示论据。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这三种主要的观点也没有确凿之证据表明《左传》确为某人所作,所以《左传》作者究竟何者我们也没有办法证明。《左传》真伪及其作者的争论和研究,必然仍将进行下去。

  孝贤纯皇后子女有哪些?孝贤纯皇后皇后为乾隆生了几个子女?孝贤纯皇后子女结局都是什么

  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乾隆帝第一任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郡王傅恒姊。皇后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十三年,随帝东巡,行舟于德州崩,乾隆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皇后的去世对乾隆的情绪及个性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继而引起朝廷内外一场不小的风波。乾隆帝对皇后的眷顾至死不渝,直至嘉庆元年86岁高龄仍去皇后陵墓追怀赋诗。皇后生前所居的长春宫内,凡是她使用过的奁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样摆放。富察氏家族在乾隆朝宠贵无比,傅恒、福康安更是被乾隆封为郡王。

  皇长女

  (1728-1729),雍正六年十月初二子时生,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戌刻殇,未封。

  永琏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弘历次子,雍正帝亲自为其命名为永琏,“琏”字,在弘历看来意味着将来能够继承皇位之意。如此一来,富察氏在弘历心目中就更受爱重了。弘历在乾隆元年,把永琏密定为皇太子。斯时皇帝年纪不过26岁,这样早就建储,显然是因为太钟爱某个儿子了,未想到刚过了两年多,永琏就因“偶感风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仅9岁。最为中意的爱子早夭,对乾隆帝身心是一个巨大打击。为此,平素勤政的青年皇帝接连五天没有临朝。并把密定谕旨公布于众,谕曰“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旋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后功令讳其名“琏”字。按皇太子之礼为永琏隆重举丧,弘历多次亲临祭奠。

  经过反复挑选,朱华山为皇太子陵址。陵址确定后,乾隆帝又不惜花费三千零五十六两白银作为拆迁费,让二顷七十三亩八分九厘地里内的居民搬移,以此处地方为永琏墓地的禁区。在这片禁区内,乾隆帝从内务府拨银十六万八千二百三十五两,从工部提取建筑材料无以计算,并特付叶子金达三百七十八两九钱九分二厘,为永琏修建了太子园陵。这一陵寝规制是清朝所有皇子陵中最完善的,也是规格最高的。不仅在建陵上乾隆帝偏私永琏,就连对太子的祭祀上也表露出逾格的眷宠。按制除帝后陵在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行四时钦派王大臣亲祭外,其余人等不得逾制,而乾隆帝对于年仅九岁殇命的永琏也采用同样规制。

  特别是后来嘉庆帝被立为太子时,乾隆以“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之故,命其向端慧太子行叩拜之礼,之后载其仪入会典。

  孝贤皇后的朝服像

  和敬公主

  公主生于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薨于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下嫁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公主本下嫁蒙古王公,但破例准其留驻京师,她也是居于京师而享受1000俸银的第一位公主。和敬公主薨后,其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与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之墓称陵,而此处之所以称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又其夫战功卓著;二是葬于科尔沁领地,距京遥远,称“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公主所生之子极受乾隆珍爱,清代文人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如此记载,乾隆亲自为公主之子命名为鄂勒哲依忒木尔额尔克巴拜,共12字,可以称之为古代最长的命名,这样命名的原因是“王为大长公主长子,上爱之,幼时期其有福有寿,结实如铁,而又珍之若宝贝,故以是名之。鄂勒哲依,蒙古语有福之谓也。“哲依”二字急读,音近追上声。忒木尔,有寿也。额尔克,铁也。巴拜,宝贝也,音读若罢摆。”将宝贝的谐音当做名字,可见乾隆有多么溺爱这个外孙。

  永琮

  皇七子尚未出生便受到乾隆的格外偏爱和重视。乾隆十一年正月,因皇后富察氏怀孕,乾隆并未按惯例去圆明园山高水长处度上元节、观看烟火,而是破例留在故宫紫禁城陪伴她们母子。当年的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日),皇后生下皇七子,当天正逢久旱之后大沛甘霖,笃信佛教的乾隆十分欣喜,倍感天恩眷顾。皇七子生而颖悟出众,甚得乾隆帝钟爱,乾隆命名永琮,内定为皇位继承人。

  虽然此时乾隆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子,他对皇七子仍然爱如珍宝,他觉得这个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爱最聪明的一个,“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可惜这位聪慧异常的皇子,因出痘于乾隆十二年腊月二十九日身亡,未满两岁。乾隆悲痛万分,谕曰“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之过耶!”

  乾隆赐谥“悼敏”(这在清朝皇子中是极少见的特例),并以皇后“侍奉皇太后,承欢致孝,备极恭顺,作配朕躬,恭俭宽仁”之故,命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葬端慧太子陵园内,嘉庆四年追赠哲亲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