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名将之一汉尼拔:一个人挑战一个帝国
在非洲大陆的北海岸有一个由腓尼基人建立的古国-迦太基,位于今天的突尼斯,迦太基航海贸易发达,是当时称霸地中海的海权国家,后来与当时迅速崛起的罗马争夺霸权,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这三次战争前后历时100余年,最后以罗马取胜,迦太基灭亡而告终。在这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涌现了许多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家,汉尼拔·巴卡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
汉尼拔·巴卡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其时他的祖国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作为迦太基的名将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从小就对他进行反罗马的政治教育,并对他进行严格和艰苦的军事训练,在他的父亲严厉教导下,汉尼拔逐渐成长为一个胆识过人的少年。哈米尔卡为了使得迦太基有个重镇雄风的希望,率领大军征服了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就是现在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法国的一部。当时还是一个少年的汉尼拔恳求父亲带他去从军打仗的时候,他老父亲郑重其事地要求汉尼拔在神殿里立下与罗马终生势不两立的誓言,并且要求汉尼拔能继承他未竟的恢复迦太基的光辉使命。
汉尼拔一一受领后,哈米尔卡才带着汉尼拔出征伊比利亚半岛,经过无数次艰苦血战,哈米尔卡终于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不料在一次肃清残敌的战斗中,迦太基名将哈米尔卡不幸战场阵亡,汉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鲁巴继任为统帅。哈斯德鲁巴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建立了新迦太基城,并且于老对手罗马签订和约,双方以西班牙东北部的埃布罗河为界,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哈斯德鲁巴答应不向埃布罗河以北扩张。伊比利半岛丰富的资源使得新迦太基迅速强大起来,不幸的是哈斯德鲁巴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我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一年,被人刺杀身亡,26岁的汉尼拔被军队推举为领导人,不久获得了迦太基政府的首肯。汉尼拔甫一上任,着手开始巩固自己的势力,并且对自己的后方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埃布罗河以南某些不服从迦太基统治的部落进行了清剿,这大概花了他两年的时间。罗马人看到汉尼拔的势力蒸蒸日上,就有点担心,他们怕迦太基咸鱼翻生,到时候找自己旧账新账一起算,于是罗马就与位于埃布罗河以南的西班牙城邦萨贡托结成了军事同盟,这一挑衅性的行动激怒了汉尼拔,汉尼拔认为罗马违背了条约,失信在先,所以趁此机会发兵包围了萨贡托,经过8个月的围攻,萨贡托陷落,罗马向迦太基政府要求将汉尼拔引渡到罗马受审,迦太基政府看到汉尼拔如此生猛,就一口拒绝了罗马的无理要求,同意了汉尼拔的向罗马宣战的请求,于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了。
由于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战败,受条约所制无法建立海军,汉尼拔决定从陆路上对罗马发动致命打击。公元前218年3月,统帅38000名步兵,8000名骑兵还有30多只战象翻过比利牛斯山,快速穿过罗马的同盟高卢人的地盘,于10月抵达欧洲最高山脉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终年积雪,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O℃,在罗马人看来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碍阿尔卑斯山是阻挡汉尼拔进军的最好方法,不过这一次罗马人失算了,汉尼拔率领大军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以损失了将近半数的人马的惨重代价在寒冷的冬季成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进入了意大利北部。汉尼拔大军的到来使得原先就与罗马同床异梦的高卢各部落纷纷脱离罗马投向新贵汉尼拔,当时罗马的CEO是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他得知汉尼拔已经不可思议地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急忙将在高卢的罗马军队从海路运回意大利,打算在意大利北部拦截汉尼拔,汉尼拔先发制人,在提契诺与罗马军展开了战斗,汉尼拔充分利用了其骑兵的优势,加上迦太基军队背对阿尔卑斯山的无退路绝境,个个奋勇杀敌,要是开始一战打败,那就得第二次翻越阿尔卑斯山了,对阿尔卑斯山了心有余悸的迦太基士兵个个拼了老命,把罗马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顺便把来拦截的罗马CEO打成了重伤,迫使罗马军退出伦巴底平原。初战的胜利使得愈来愈多的高卢部落前来投靠汉尼拔,大家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很快汉尼拔的大军就有了40000人之众了,报仇雪恨,完成父亲遗治的时刻即将到来。
受了重伤的罗马CEO西庇阿跑到了特拉比亚河对岸,并且在那里安营扎寨,准备固守待援。提契诺战争开始时,罗马人从西西里岛调来了由朗戈斯统帅的罗马援军,让其迅速北上增援西庇阿,对汉尼拔实施两面夹击。汉尼拔深知两只罗马军队的会合对于他的影响,他马上派出侦察部队,并且根据情报,将部队行进到朗戈斯北上增援的必经之路上,成功地阻断了两只罗马军队的会师,不料汉尼拔看上了傍边一个军粮囤积基地,等把基地拿到手,朗戈斯已经绕道北上与西庇阿会师了. 汉尼拔立即调正作战方案,派一小部分兵力攻打在附近的倾向罗马的高卢部落,高卢部落向罗马军队求援,经验老到的西庇阿认为必须固守,不能轻易出战,以免上当中计,不料朗戈斯不卖西庇阿的帐,认为西庇阿老糊涂了,提契诺之战把他吓坏了,所以就率领本部人马出营去增援高卢人去了。汉尼拔要的就是这一效果,他见罗马人终于出来了,马上命令全军且战且退,朗戈斯一看,原来传说中的汉尼拔也不过如此吗?有什么可以怕得?老西庇阿肯定是被吓坏了,我今天得搞出个样子给老西庇阿看看,想到这里,头脑就发热了,头脑一发热,思维就不正常了,不经过侦察兵的侦察,朗戈斯就命令全军全体出动追击迦太基军队,朗戈斯自信满满,开始憧憬此战大胜后自己荣归罗马城的情景了。
汉尼拔一看朗戈斯完全进入了他的伏击圈,就先派出一小队努米底亚骑兵去试探一下罗马人,目的是让他们把罗马人引诱过来,罗马人果然上当,罗马骑兵追到努米底亚骑兵的时候,两边突然冒出来许多步兵,在迦太基步兵的标枪和弓箭猛烈的打击下,罗马骑兵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但汉尼拔并没有打算让罗马人喘气的机会,随后他发起全面总攻,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迦太基重装骑兵和威力无比的战象以及重装步兵潮水般地向罗马人奔来,迦太基骑兵不是朝正面攻击,而是快速切断罗马人的两翼与其中央方阵的联系,很快,迦太基军队就将罗马人分割成了好几块,此时自信满满的朗戈斯才恍然大悟,不过这家伙头脑确实灵光,乱军之中,他果断决定集中力量突围,能突出去多少算多少了,率领中军死命地朝汉尼拔的软肋-高卢雇佣兵方向突围,经过一番不要命的猛攻,罗马人充分发挥其优势-百人队方阵再次显示出其灵活的机动性和突破能力,终于将高卢雇佣兵的方阵撕开一道缺口,附近的罗马军便纷纷涌向缺口突围而出。
汉尼拔也看到了这种情况,无奈手头兵力不够没战略预备队了,只好眼睁睁的看着朗戈斯带着手下1万多人突出重围扬长而去。此战罗马军队2万人被杀,1万人被俘.汉尼拔开始示弱于罗马军,诱使罗马军离开防守坚固的营地,引诱其进入预设阵地,打了一场漂亮的分割包围歼灭战.
汉尼拔战争中罗马经常有两个执政官同在前线,如果意见不一,后果很严重。可为何最终的胜利者是罗马?
这个问题非常专业,也是历代史家研讨的课题。当然,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因素,取决于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制度的实力对比,彼时的迦太基如一部零件老化的机器,暮气沉沉;新兴的罗马共和国如旭日初升,气势磅礴。但战争的胜负除了这些决定性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比如指挥权问题。
战争初期,汉尼拔恩威并施,使代表商业利益的军事民主派在迦太基政坛掌握绝对话事权,年轻的统帅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以精锐之师突袭意大利,所向披靡。反观罗马政坛,公元前218年正式宣战时的两位执政官,一个是贵族派普布里乌斯隆古斯。不能说两派在民族危难之际不顾大义,但两派代表在精神气质、个人涵养方面的不同,也体现在指挥战争的风格上。
汉尼拔是名副其实的情报专家,知己亦知彼,充分利用了罗马两位指挥官的“缝隙”。当得知西庇阿出现在波河流域,显普洛尼乌斯放弃进入非洲打算而将兵力投入到北意大利时,汉尼拔不仅没感受到两支军队的压力,反而大喜过望,因为这样一来,他就有可能用一场战斗消灭两支罗马执政官的部队。显普洛尼乌斯的兵力调动之所以如此顺利,并非人指挥得当,而是汉尼拔有意放过。
果然,一加一小于二甚至小于一。罗马两支部队会师后,虽然提振了士气,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指挥权问题。民主派被民众寄予厚望,总是立功心切。而显普洛尼乌斯更是好大喜功,过于自信,他趁西庇阿病倒之机,不顾同僚把战争拖下去的建议,坚决主张进行决战,导致罗马军团在特列比亚河惨败。
但罗马在此时还是没有吸取教训。第二年选举,又选出的人民爱戴的盖乌斯塞尔维里乌斯。据李维记载,弗拉米尼乌斯担心在就职时遭到元老院的阻挡,一反常规地不出席就职仪式,偷偷跑到任命地点就任。也正是带着“负气”的成分,他更渴望做出一番事业,立下不巧功绩,以此证明:民主派比元老派的统帅更善于作战。
汉尼拔洞察到弗拉米尼乌斯的心理变化,早早准备了一张大网。当年6月21日,特拉西门湖一役,弗拉米尼乌斯指挥的军团落入了汉尼拔的网中,仅三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罗马方面有一万五千人阵亡,数千人被俘,弗拉米尼乌斯死在一个印苏布列斯人手里。塞尔维里乌斯不得已派出四千骑兵援助同僚,这支骑兵也被汉尼拔消灭。
直到此时,罗马元老院才意识到解决战争指挥权问题的迫切性,决定采用独裁制。罗马历经多次生死攸关的劫难,每次都是独裁官拯民于水火。但这次情况有些特殊,塞尔维里乌斯与罗马隔断了联系,弗拉米尼乌斯以身殉职。于是,元老院将独裁官的选举交给百人团,这在罗马史上是第一次。
百人团民会选举经验丰富的元老克温图斯卢福斯。这也表明,民主派还是不相信元老院推出的法比乌斯,非得要推出自己的代表制衡独裁官。
法比乌斯的战略目的是利用汉尼拔“客场作战”经不起资源消耗的处境,将战争尽可能地拖延,打一场持久战。从长远来看,这一战略颇具远见,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可在当时看来,却隐藏极大的政治风险:当时的罗马共和国名义是国家,管理体系还是城邦式管理,如果战争拖下去,罗马城之外的意大利各城邦能否经得住忠诚的考验还是个大问号。当意大利最肥沃地区受到汉尼拔铁蹄的蹂躏时,如果独裁官消极地跟在汉尼拔后面被动应对而不是主动应战,就会激起民意反弹。法比乌斯后来得到了一个“迟疑不决者”的绰号,原因就在于此。后来有人用“费边主义”来指称,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翻译的不同,法比乌斯被译成费边。
法比乌斯的战略不得民心,元老院只能以举行宗教仪式为借口将他召回罗马,而将统帅大权交给了他的助手、骑兵长官卢福斯,他伏击汉尼拔的后勤补给队后,人民大会又选举其为独裁官,这样一来,罗马便有了两位独裁官。
两位独裁官基本上是两位执政官的翻版,汉尼拔看出了这一点,更清楚刚打了一场小胜仗的卢福斯自我膨胀,不把法比乌斯放在眼里,就引诱卢福斯主动应战。卢福斯果然中计,如果不是法比乌斯大度地全来援助,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这次惨败再次暴露了指挥权的问题,罗马人又将两支军队合在一起交由法比乌斯指挥,卢福斯仍然担任骑兵长官。
到了年末,法比乌斯结束了6个月的独裁官任期,便把统帅权交还给执政官。公元前216年的执政官选举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进行,贵族派推出路克优斯瓦罗,则是轻松胜出。后世史家对两人厚此薄彼,将保路斯描述成勇敢、高尚的典范,将瓦罗描写成一个只会裹挟民意的煽动家、胆小鬼,一个只会吹牛的轻浮家伙,这样的描写并不公平。
此时战争呈现胶着态势,无论是“客场”还是“主场”的一方,都经不起消耗了,就连元老院也认为不能将战争无休止的拖延下去。这年春天,汉尼拔夺取了康奈,如果这个城市落入他的手中,就意味罗马军队失去了一个大“粮仓”。康奈失陷使元老院坚定了结束战争的决心,于是再划拨四个军团交给两位执政官。
但元老院没想到两位执政官仍然出现意见不合的老问题。保路斯主张将部队向南推进占领山上阵地,瓦罗则认为这不过是重复法比乌斯的战术,坚持立刻在康奈附近的平原开阔地决战。当战场上出现两位统帅时,罗马的规矩是轮流统帅,等到瓦罗“话事”的一天,他决定孤注一掷,在平原上与汉尼拔占有优势的骑兵对决。
冒进的民主派统帅为他轻率的决定付出了代价,给罗马造成了巨大灾难。迦太基损失了六千人,其中四千是高卢人;罗马方面,八万士兵有七万多人丧命。贵族派的保路斯浴血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民主派的瓦罗却逃跑了。当瓦罗仓皇地逃回罗马时,留守罗马的元老院议员全体出动,在城门外迎接这位败军之将,感激他没有自杀,没有绝望,而是把被击溃的军队重新集合。这一感人场景被普鲁塔克生动描述,成为后世史家不断引用的经典细节。其实,元老院并非没有厌恶瓦罗,而是想向意大利人表明:党派倾轧至此为止,全体罗马人应摒弃前嫌、同仇敌忾。同时,罗马又开始选举独裁官。
康奈一役是汉尼拔战争的转折点。罗马人从此展现出更强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更加精诚团结。当然,真正结束战争的小西庇阿,罗马元老院不拘一格,任命年仅25岁、没取得任官经历的前执政官之子,以同执政官的名义为西班牙战场的统帅,小西庇阿全权负责军事指挥,在西班牙摧毁汉尼拔的后方基地后,挥师迦太基,直捣老巢,在扎马会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罗马是幸运的,幸运地出现军事天才,幸运地及时吸取教训、解决指挥权问题。但任何制度模式都有利有弊,独裁官制度只是应急之策,其成功依赖于独裁官的高尚品行和深厚的共和意识,如果有人贪念权力,独裁官很容易蜕变为独裁者,临时权力很容易被野心家占据为永久权力,后世的马略、苏拉、庞培以及凯撒,都没能经受住无限权力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