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长子李弘死亡之谜:武则天杀了亲生儿子

历史朝代 2023-03-26 11:04www.nkfx.cn历史朝代

  女皇武则天曾亲手杀死了自己的长子吗?自唐朝开始的史书上大多是这样认为的,这是真的吗?有人认为武则天并没有杀自己的儿子,而是另有原因,这可信吗?孝敬皇帝二十四岁就完成了他的人生路,留给了后人无法破解的谜团。

  孝敬皇帝李弘是唐高宗第五子,武则天所生长子。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太子,数次受命监国。,年仅24岁的李弘却在上元二年(675年)跟随父母从幸洛璧宫时突然死去。李弘死后,谥孝敬皇帝,庙号义宗。李弘年纪轻轻,怎么会突然离世?

  由于他与武则天的特殊关系,自唐以来人们一直疑窦丛生,把李弘之死与武则天连在了一起。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撰修的史书,如新旧《唐书》、《唐会要》等,均明言李弘是被其母亲武则天鸩杀的。一般人都相信这一观点,因为从武则天的一生来看,其滥杀无辜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旦母子关系破裂,残杀亲生儿子也是十分有可能的。

  采信这些史书观点者认为,李弘自小就得到良好教育,仁孝谦谨,对士大夫十分有礼貌,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得中外人心。高宗特别喜欢他,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的办事能力。当高宗出幸东都时,下诏让他监国。当时关中发生饥荒,禁军中的一部分士兵在吃榆树皮,李弘见后,就悄悄地让家令寺送粮食给他们。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得病,遂让李弘“受诸司启事”,即接受批阅各个部门上奏的报告,实际上高宗想让李弘一点点接替自己的工作。高宗感到自己的身体不是很理想,一旦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太子要作好接位的准备。武则天见到自己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能力也越来越强,但问题是她自己渐渐迸发出要代李氏为皇的强烈欲望,李弘就成了妨碍她临朝称制的最大障碍,所以想了办法把李弘杀死。《旧唐书》卷116明确说:“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这种说法中唐时期很有市场,如李泌曾对唐肃宗说:“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后来的史书自然就全部采信了。

  武则天要把李弘杀死的第二个原因是她与儿子之间矛盾重重,到了后来竟然是不可调和。义阳、宣城二公主因为与武则天发生了矛盾,被她关在掖庭内。两位公主是萧淑妃所生,武则天是不能相容的,两人被关到四十多岁还不让出嫁。李弘知道后对两位姐姐动了怜悯之心,奏请父母亲让她们下嫁。武则天大怒,马上将两位公主嫁给了当时在执勤的卫士。这件事使武则天对李弘产生了看法,从此李弘与武则天关系不和.并且失去了母亲的垂爱。李弘选妃也没有如自己的愿望,与母亲的武氏家族发生了严重的矛盾。李弘最初想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这位女孩子知书达理,人也长得极为端正漂亮,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李弘十分喜欢。不料这个女孩子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相中,明明知道李弘打算娶她,婚期也己定好,却粗暴地强奸了她,使李弘的婚事落空了。武氏家族对李弘如此污辱,这口气他无论如何是无法咽下的,对于他脸上露出的对武氏家族的仇恨,武则天绝不可能无动于衷。至于武则天到底是如何下手的,由于事情是秘密进行,史书记录十分简略,我们仅知是在酒中下了毒。李弘突然死去,“天下莫不痛之”。

  李弘被他母亲武则天杀害,这个看上去不应该成为争论的问题近年来却被一些学者重新提了出来。他们在对《新唐书》、《全唐文》等书研究后,发现李弘有可能不是被杀害的。《新唐书》载有高宗的诏书说:“太子婴沈瘵,联须其痊复,将逊于位。弘性仁厚,既承命,因感结,疾日以加。”意思说太子李弘一直有“瘵”这种疾病,高宗本想待他病好了后传位给他。瘵就是结核病,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古代是很难治愈的,常常会致人于死地。李弘以太子身份监国时实际上已经得了这种病,由于他带病理政,以致太劳累了,加重了病菌的侵袭,最终病情恶化死在合璧宫。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新唐书》和《唐会要》是记录李弘被鸩最直接的史书,但这几本史书都编于五代及北宋,它们录入了许多唐人的观点。从中唐开始,当时的社会对武则天已经有了特殊的看法,人们是很难接受一个女人曾经篡夺政权当上皇帝这一事实,所以整个社会对武则天是抱着很深的成见,大家都在尽可能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女暴君。《新唐书》等书的记载有史料的来源,不会是凭空想像的,但必定会继承了唐人的观点并加入作者个人的好恶观念,因而并不能强有力地证明是武则天杀了李弘。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比较实事求是,说:“《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又云:“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显然,李弘是被鸩杀的在唐代就有人说起了,但司马光认为这件事是有点说不明道不清。

  通常认为李弘与母亲交恶是由于李弘替二位公主讲了几句公道话,这也说不通。当时武则天确是一怒之下把两位公主许配给了卫士,但她与李弘的结怨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李弘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可能影响武则天的当政和夺权,其时的武则天早就大权在握,号称“二圣”。更何况从时间说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此事发生在咸亨二年,距离李弘死的时间约有四年,凭了武则天的个性,真要杀人,无论如何不可能等上四年的。李弘早已痨病缠身,死亡是早晚的事,武则天与其要冒风险去把他杀死,还不如静静地等他撒手离开人间。如此,说李弘是被武则天鸩死的是不能成立的。

  司马光说李弘之死“其事难明”,直到今天,人们仍无法取得一致的看法,看来这的确是个难解的千年之谜。

  李靖是唐太宗的亲密伙伴,为唐朝的统一和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今天可见的有限的材料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李靖怎样出神入化地运用他独到的兵法克敌制胜的记录,但他的兵法并没有以原著的形式流传下来。今天,我们看到的有关他的兵法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后人辑佚而成的。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祖父和父亲是北魏和隋的地方官。他自己也曾在隋朝为官多年。唐建立后,李世民把他从刑场救下,请求高祖李渊免去了他的死罪。从此,李靖跟随李世民左右,为唐朝的统一和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率兵平定江南、北灭突厥、西击吐谷浑,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可谓无往不胜,展现了他别具风格的兵法艺术。唐高祖李渊也对他的军事才能赞叹不已“古之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贞观十七年(643年),他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被图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在今天可见的有限材料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李靖怎样出神入化地运用他独到的兵法克敌制胜的记录。李靖以他辉煌的战绩,成为军事史上一代著名军事家。

  但可惜的是,李靖精妙的兵法并没有以原著的形式流传下来。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李靖所著的兵法有七部;《阴符机》、《韬钤秘术》、《韬钤总要》、《卫国公手记》、《六军镜》、《兵钤新书》、《弓诀》。但这些书早在宋神宗时期就没有完整的了,到今天更是绝大部分已经亡佚。清代学者汪宗圻根据杜佑的《通典》、杜牧《注孙子》及宋代的《太平御览》和《武经总要》等书辑成《李卫公兵法》,是现在研究李靖兵法的重要材料。传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则是另一部研究李靖兵法的重要著作。

  我国古代的兵书,以北宋神宗颁定的《武经七书》著称于世。《武经七书》包括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书。除《李卫公问对》以外,其余都是春秋战国秦汉前的作品。,有人将《李卫公问对》看作是军事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李卫公问对》是否真是唐贞观时期的作品呢?如果不是真书,那么历史学界研究的唐前期军事战略、战术等问题就大成问题了。

  早在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诏定《武经七书》时,学者何去非就已经对此书产生了怀疑,认为此书可能是北宋前期阮逸所著。晁公武、陈振孙、邵博等人都认同这种观点。但这种说法一直有人反对,如《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等。到了近现代,疑古之风大盛,一些人认为阮逸摹仿杜佑《通典》所载李靖兵法而作的说法更是广为流传,如张心澄的《伪书通考》和黄云眉的《古今伪书考补正》等都持这种看法。

  马端临认为“神宗诏王震等校正之说既明见于国史,则非阮鸲之假托也。”他根据《四朝国史·兵志》中关于神宗熙宁间对枢密院诏令内容的记载,认为王震等人所校正及分类解释的李靖军事著作,“岂即此《问签》三卷耶”,“则似即此书”。按照他的说法,今本《李卫公问对》就是熙宁年间所辑录的《卫公兵法》。

  《李卫公问对》又称《李靖问对》、《唐李问对》等,简称《问对》,是一部以传统的问答体写成的兵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次问答,以作战和训练为中心内容,也涉及了广泛的军事问题。以唐太宗和李靖谈话问答的形式,记录、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战略、战术问题。,考证此书的真伪,就关系到此书能否作为研究李靖,进而研究唐前期军事的史料。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