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死于非命的唐朝皇后:大多都死得很惨
唐朝的皇后除了短寿,大多死于非命。
《旧唐书》后妃列传两卷,《新唐书》后妃列传也是两卷,分别传皇后(包括太后)24位和26位。这些皇后中真正以“皇后”的身份在后宫生活过的其实只有8位,分别是:太宗的文德长孙皇后、高宗的王皇后、则天武皇后、中宗的韦皇后、睿宗的肃明刘皇后、玄宗的王皇后、肃宗的张皇后、昭宗的何皇后。其他则或是在册立为皇后的当天就崩逝了的,如德宗的王皇后(昭德王皇后);或是在丈夫成了太上皇之后被册为太上皇后的,如顺宗的王皇后(庄宪王皇后)。更多只是在死后被追谥为皇后、皇太后的,尤其是儿子当了皇帝以后升为皇太后或追谥的。
高祖的窦皇后,出身豪门望族,以射箭招亲的方式嫁给李渊。有主见,帮助李渊建功立业,生子建成、世民、玄(元)霸、元吉。可惜早亡。
太宗的长孙皇后,祖先是魏拓拔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新唐书》卷76《后妃列传》)13岁嫁给李世民,后来成为秦王妃、皇太子妃,李世民登基后册立为皇后。极为贤德,据说与太宗感情很好,是一位名标史册的“贤内助”。但死时只有36岁,短命得很。
高宗的王皇后,原为晋王妃、皇太子妃,高宗李治即位,立为皇后。武则天从感业寺入宫她是极力支持者,结果反遭武则天算计,与萧淑妃一起被废。武则天先把她们各打上百棍,然后砍掉手足,扔在酒缸里,折磨数天之后惨死。惨!
中宗韦皇后,随着中宗的废立,两度入主中宫,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发动宫廷政变失败,被杀,追贬为庶人。中宗还有一个赵皇后,原本是英王妃,母亲是高祖的长乐公主。她其实比中宗大一辈。高宗对长乐公主比较照顾,武则天怀恨在心,就把这个儿媳妇给幽禁起来,“日给饲料”,后来死了好几天才被发现,尸体都腐烂了。还是一个字:惨!
睿宗刘皇后,从孺人到太子妃,帝即位为皇后,帝降为皇嗣,复为妃。和窦德妃入宫参见武则天,下落不明,估计被武则天所杀,但一直找不到尸体。睿宗窦皇后,玄宗的母亲,从相王孺人到德妃,与刘皇后一起遇害,追谥昭成顺圣皇后。
玄宗王皇后,先为临淄王妃,先天元年立为皇后。被废不久就死掉了。
宪宗郭皇后,郭子仪的孙女,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生穆宗。生前当过贵妃、皇太后、太皇太后,就是没当上皇后。宣宗朝“暴崩”。
昭宗何皇后,是唐朝仅有的生前以皇后身份居中宫的八位皇后之一。哀帝即位后为皇太后,后来被朱全忠所杀。
武则天原是太宗的才人,后来成了高宗的昭仪,又升至皇后。高宗死后,她当了几年皇太后,自立为大周皇帝,临死前去帝号,享年82岁。无论作为皇帝还是皇后,武则天算是“寿星”了,而且一生基本上荣华富贵,即使她也有一些作为女人的悲哀,但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微不足道了。
贵为皇后,她们在正史中的记载不过只言片语,生平事迹相当简略,甚至基本上没有名字。
大清洗(俄语: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英语:Great Purge)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简介
在苏联“镇压”这个词被官方用来表示对被认为是反革命分子或者人民公敌的人的迫害。大清洗的目的之一是将反对分子清除出共产党,一般认为其最终目的在于巩固斯大林的权威。与此同时在社会上进行了一系列针对被认为是或者被指责为是出于落后或者秘密政治目的反对苏联国家以及共产党政策的人群的迫害运动。
官方将一系列清洗解释为消灭潜在的破坏分子和间谍,其背景是当时苏联预期的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公众目光主要集中在对共产党领导阶层本身、政府官员和苏联红军领导人的清洗。大多数这些人是党员。
但是这场运动也涉及到社会中的其他许多人:知识分子、农民(尤其是所谓的“富农”)和专业人员。一系列苏联秘密警察和国外情报机构(NKVD)的行动涉及到多个被指责为“第五纵队”的少数民族。
据赫鲁晓夫在他的1956年秘密报告《个性崇拜和其后果》以及许多后来的研究证明许多这些指责,包括在莫斯科公审中提供的证据,都是被迫供认的,或者是对俄罗斯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刑法第58条(反革命罪行)的过分扩展的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些审判不是按照当时苏联法律的规则进行的,当时的合法法庭在这些审判中全部被秘密警察三人审判团代替。
上百万人死于大清洗,上十万被枪毙,上百万人被迫迁居。许多人被关押、拷打或者送入劳改营和古拉格。由于饥饿、疾病、恶劣的环境条件和沉重的劳工许多人死在劳改营中。大清洗是在根里克·雅戈达(Genrikh Yagoda)任秘密警察长官时开始的,但是其顶峰则在1936年9月到1938年8月之间,当时的秘密警察首脑是尼古拉·耶卓夫(Nikolai Yezhov),这段时间有时也被称为“耶卓夫时期”(Yezhovshchina)。但是整个大清洗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政治局领导的,有些命令甚至直接由政治局发布的。
比如1937年政治局发布命令对被告人施加“身体压力”,这个命令在实践中被翻译为拷打和非法谋杀。大清洗结束时耶卓夫被解除职务、以间谍罪(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和背叛罪被告、受审、被判和被枪决。
背景
一开始清洗这个名词在苏联政治用语中意为党内的清洗,比如1933年约40万人被开除党籍。但是从1936年直到1953年这个名词的意义变化了,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开除党籍几乎立刻意味着被捕、被关押,甚至被处决。
大清洗的背景是斯大林和政治局希望消灭任何反对政府的专制统治的源泉。他们希望保障党员会按照“民主专制”无疑地执行以斯大林为中心的中央的命令,他们不希望苏联共产党是一个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样的多元的革命党派。实际上在1920年代里苏联共产党已经失去了它的多元性。另一个官方的理由是在消灭任何战争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第五纵队”,但是不中立研究无法证明当时的确有这个危险。第五纵队的理论是莫洛托夫提出的。他本人是斯大林权力中心中的人物之一,而且亲手签署了多个枪决命令。此外共产党还想借此消灭“危害社会的分子”、富农、过去的反对党成员(比如社会革命党的党员)以及过去的沙皇军官。
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就始终使用一系列手段来镇压它认为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比如施行恐怖,或者施加社会监视,有时这些镇压比较不明显,有时则会达到一个顶峰,比如在红色恐怖期间,或者对反对集体化的富农进行的镇压等等。大清洗与这些镇压不同的地方在于共产党首次对其自己内部进行大规模的镇压。但是实际上总的来说共产党员和官员占被害者总数的小部分。党内清洗与对整个社会的清洗是同时进行的。总的来说整个大清洗过程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次莫斯科公审(1936年)
引入秘密警察三人审判团来加速“革命正义”(1937年)
引入刑法第58条第14款(反革命破坏)(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