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江都王刘建逼小妾与雄狗公羊兽交
西汉刘非之子刘建,即细君之父,嗣为江都王。刘建从小在王宫长大,养尊处优,放荡不羁,父死后,他认为江都国就是他的天下,更加为所欲为。特别严重的是,他联络不满朝廷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
西汉江都王刘建与所有的姐妹通奸
丞相府长史在他的住处查出了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和地图等准备反叛的大量物证,立报汉武帝。武帝阅了奏章,遂派掌管王室亲族事务的宗正和掌管刑狱的廷尉前往广陵查办。刘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衣带自缢身亡。
武帝采纳主父堰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原江都王刘非的诸子推恩被封为侯,由刘非的太子刘建继承王位。刘建是个无恶不作的人,平时他佩着父亲的将军印,载着天子旗出游,耀武扬威。他大搞迷信活动,指使女巫用“魔胜”之术咒诅武帝,又私造兵器,私刻皇帝玉玺和百官印信,并和别的诸侯王密约,准备造反。这样胡闹了几年,事情终于败露,畏罪自杀,同党一个个被诛,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国被除,改为广陵郡。
江都王刘建是个不值一提的人物,但他有个值得一提的女儿叫刘细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江都公主或乌孙公主。她是被史学家们将芳名载入史册的第一位汉家和亲公主,也是“和亲”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刘细君
刘建此人十分好色,有美妾上百,还不满足,他父亲刚死,就在棺材旁逐个强奸父亲的十多名宠妾。他自己玩弄女人还不过瘾,还要让这些小老婆们裸体趴在地上,牵来雄狗公羊和她们进行兽交。如果他对哪个小妾不顺眼,就逼这个小妾裸体敲鼓,引人围观;或者绑在树上,令其冻饿而死;再不然就唤出猎狗,把妾咬死。有一次他要荡舟,四个妾先上了船,准备伺候他,他却一脚把船蹬翻,看着挣扎溺毙的妾哈哈大笑。
建为太子时,邯郸人梁蚡持女欲献之易王,建闻其美,私呼之,因留不出。蚡宣言曰“子乃与其公争妻!”建使人杀蚡。蚡家上书,下廷尉考,会赦,不治。易王薨未葬,建居服舍,召易王所爱美人淖姬等凡十人与奸。建女弟徵臣为盖侯子妇,以易王丧来归,建复与奸。建异母弟定国为淮阳侯,易王最小子也,其母幸立之,具知建事,行钱使男子荼恬上书告建淫乱,不当为后。事下廷尉,廷尉治恬受人钱财为上书,论弃市。建罪不治。
长期以来,历史书籍上都写着,秦国历代君王都是姓赢,已经成为共识,偏偏有一些人认为秦国国君姓赵,秦始皇叫“赵政”,不叫“赢政”,这是历史专家和历史书都弄错了吗?
司马迁的史记详细记载了秦国祖先的族谱,在舜时代,秦国祖先被赐姓为“赢”,而且形成很多分支。主干一支,在商纣王时期,“蜚廉”为商纣王的臣子,“蜚廉”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恶来”,次子名叫“季胜”。
“季胜”的后代“造父”,为周穆王驾御战车有功,被封在赵城,以地名为氏,从此以后,他的后代都姓“赵”,后来发展成为赵国。“恶来”的后人开始也因为“造父”的功劳,也姓“赵”氏。
很多人据此认定秦国历代国君,包括秦始皇在内,都是姓“赵”而不是姓赢!“恶来”的后人,虽然一段时间姓“赵”氏,几十年后,因为为周天子养马有功,被册封在“秦”这个地方,以“秦”为国号,为附庸(诸侯等级从高到低为公、侯、伯、子、男、附庸),恢复了赢姓的宗主地位,从此恢复了“赢”姓!以后历代国君,全部是“赢”姓,而不是“赵”氏!
古代姓氏和现在不一样,“姓”和“氏”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姓是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的,只有宗主一族才能祭祀祖先,享用祖先的“姓”,换言之,只有秦国国君才能用“赢”姓!
氏就不一样了,从宗族主支分出的分支,往往要改用“氏”,“氏”的来源很多,有的以国号或者地名为氏,如赵、魏、韩等等。有的以官名为氏,如司马、司徒等等。还有其他一些来源。
一般情况下,国君不需要用“氏”,只有“姓”,,国君的儿子,只叫“公子××”,国君的孙子,只叫“公孙××”,如果有了官职,往往称呼其“官名+名”,后来就可能用官名为氏。
如果有了封地或者食邑,就以地名为氏,国君的后代,传了几代后,往往都要另立门户,都要有“氏”,以此和“姓”区别。
楚国稍有些特别,国君有一个专用的“氏”——“熊”氏,只有国君才能使用,只有国君、国王才能叫“熊×”,太子和公子都不能叫“熊×”。“熊”氏的地位相当于“姓”的地位。国君的其他后代,都要另择“氏”。
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了几代人后,有的旁支就会改成新的“氏”,例如晋国的智氏、中行氏都是从荀氏发展来的。有人说,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秦始皇姓赵氏”,就断言“秦国国君全部姓赵氏!”
那我们要看看秦始皇姓“赵氏”的原因是什么,史记原文是“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当时秦始皇的父亲公孙异人(后来的秦庄襄王,回国后改名“子楚”)在赵国当人质,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下秦始皇,年底,秦国进攻邯郸,一直打到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邯郸岌岌可危,赵国想杀死异人,吕不韦和异人设计逃走,只留下2岁的秦始皇和母亲赵姬。
赵国要杀赵姬和她的儿子,赵姬带着儿子藏在娘家避难,逃过一劫。为了掩人耳目,把秦始皇姓赵氏,叫“赵政”,这显然是用姥姥家的“赵氏”身份做掩护!六年后,公元前251年,秦、赵议和,赵姬才和儿子赵政被送到秦国。
赵政回国后被立为太子,叫“太子政”,即位为王后叫“秦王政”!再也没有用“赵政”这个名字。,凭借秦始皇避难时姓赵氏,断不能妄言秦国历代国君都是姓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