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为何未能做成正一品ldquo;宸妃rdquo;并要置废
贞观十一年(西元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入宫做了才人。
原因是,长孙皇后病逝了,唐太宗李世民觉得身边没有称意的人,便把武妹子喊进宫来。按《新唐书》中的说法是,“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
若依此说,皇帝的时间,果然金贵。长孙皇后前一年七月才去世,还不到一年半,唐太宗已觉得“久之”了。很多历史读本里,说太宗与长孙皇后感情极深极融洽,在此二字面前,我是觉得要打个折扣了。
但,我认为事实未必如此。皇后虽没了,可并不缺嫔妃啊。唐太宗有何必要新招一个进来?况且,他之所以让武氏进宫,只因听说她长得美——长孙皇帝之所以受宠爱,则是因为“德”。身边没了有德之人,于是加一个美人进来,这叫什么事?美能代替德吗?这在逻辑上说不通——按着《新唐书》的说法,武氏明明就是来接长孙皇后的班的嘛。
算了,我不去纠结欧阳修他们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意图,我们来说“才人”。
武氏,长得漂亮,是必然的,而且,举止亦足风流,因而,太宗赐了她一名,媚。武媚,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则,她美则美矣,却并未见得多受宠爱。
贞观十一年入宫,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入宫十二年的武媚,一直是个才人,也没生出一儿半女,,跟着那些没儿女命的嫔妃,一起到感业寺做了尼姑。
她为何未受宠?她长得也漂亮啊,举手投足,也很有魅力啊——最好的解释,是,像她那样的女子,宫里其实太多了。
《旧唐书》后妃传中有载,“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余六尚诸司,分典乘舆服御”。
才人就有九个呢,在她前面,还有三十三个阶位比她高的人呢!在她之后,更是有七十一个美女,排着队等着往前冲呢!武氏虽美,未必能美过其他嫔妃;举止虽得体,未必比其他人更有礼数;虽然有才,未必比其他人更会吟诗作赋。
,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她入宫时年纪还小,不懂得多少勾心斗角的招数,还不会多与太监们沟通,使自己更多在太宗面前曝光。
待到唐高宗李治再召她进宫,一切就都不同了。
李治与武媚,早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他二人在佛堂里说了些什么,我们不知道,或许,根本就没讲过什么,但武媚的眼泪,李治看懂了。且此刻的武媚,正是人生中正媚的时候。泪眼婆娑,李治可受不了了。兼之王皇后无子女,想打击一下正得宠的萧淑妃的“气焰”,于是搭桥牵线,替高宗完成了收纳武媚的心愿。
此时为永徽二年(651年),唐太宗驾崩不过两年。做了十二年才人、两年尼姑的武媚,一飞冲天,被封为昭仪。九嫔之首,正二品。
再入宫中,二十七八岁的武媚已是心计满满。她先讨皇后欢心,日益得宠,接着,“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甚至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掐死,怪是皇后所杀……李治的心,全被勾在武媚这里,哪里还管什么真真假假要调查调查?结果,自然是武媚大胜。
对于这个深得己心之女子,李治觉得非皇后之位,无以体现自己对她的宠爱了。然则,废后又是大事,他想先给武媚加个“宸妃”之号,与正一品的四夫人并列。
但唐制后宫之中,并无宸妃名号,李治因人设岗,为一个女人破坏祖制,引发大臣们反弹,最终不得不缩回去。
既不能生造宸妃,那就干脆废后吧。武媚也在等这个机会。
《旧唐书》里讲,因为武媚受宠,自己被冷落,“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而在《新唐书》里,“昭仪乃诬后与母厌胜,帝挟前憾,实其言”。到底皇后有没有给高宗扎小木人,两书记载不一,然当时高宗欲废皇后,却已下定决心,虽经重臣力谏,一时没废成,未久之后,终是把皇后及萧淑妃废为庶人。
皇后和淑妃的命运,可谓极惨。不过,《旧唐书》,记载有些矛盾。前一段说“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后一段又说,在得知高宗却冷宫看望皇后及淑妃并表示将重新安置他们,“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甕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做多了亏心事的武媚,“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武后恶之,祷以巫祝,又移居蓬莱宫,复见,故多在东都”。
不过,我们相信,待到后来她杀大臣、杀李家皇族,杀得血流成河之后,反而不会再出现什么幻觉了。(原文来自凡人摸史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