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ldquo;棍棒底下出孝子rdquo;的教育理念起源在
古代老师喜欢“打屁股”除臀部生理上适合体罚、不易致残和外露外,还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打屁股”这种教育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从《易经》上可窥一斑,第43夬卦第四爻是“臀无肤,其行次且”,第44姤卦第三爻是“臀无肤,其行趑趄”。这两则卦爻意思相同,都用“臀无肤”来表述观点。为何“臀无完肤”?不就是笞打所致嘛,不然也不会连走路都不稳。
对于“打屁股”,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说得更加清楚,卷二《虞书·舜典》称:“移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舜帝在器物上刻画过五种常用的刑罚,其中的“扑作教刑”就是用木棍抽打作为学校的教规,可见“棍棒教育”在的历史有多么悠久。
到周代,允许体罚学生被进一步明确。《周礼·春官》“小胥”条称:“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小胥相当于助教,协助大胥召集学舞蹈的卿大夫这类贵族人家的子弟,负责点名,发现有迟到的便用觵爵来罚他喝酒,对练习懒散不积极的可以用鞭子或木棍抽打。此后“棒打”成为古代教育的常规手段。
但古代的“棒打”是有严格规定的,并非“随便打”。要讲“礼”,不能与儒家教义冲突。打学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裤子,不摁地上,执行时喝令学生趴在条凳上再打。
已故现代作家沈从文对自己当年学校“打屁股”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顿打。在学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处罚过后还要对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忏悔。”
这种打屁股是对普通学生而言,如是秀才或是中举子则不能随便打。明清时期要报告地方官,先革去其身份后方可“棍棒侍候”。
学生调皮被打屁股的事在古人笔下有很多描述,反映明清世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便有好几处“打屁股”情节:如第六十二回,名叫狄希陈的学生戏弄老师,于是,老师“叫门子抬过凳来,按翻凳上。时在初秋天气,还穿夏裤的时候,二十五个毛竹大板,即如打光屁股一般。”
古代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是不能吭声的,更不能反抗,否则加罚。但是古代学生承打能力也不是个个都行,有时被打重了或是太伤自尊心,也会闹情绪,甚至要自杀。清代独逸窝退士所编的《笑笑录》就有一则“打还”的故事:一孔姓学生因骂老师被体罚,哪知这家是老年得子,孩子娇生惯养,他回家便告诉妈妈:“先生打人,我必打他,不然,有死而已。”家长一听,怕孩子真有个三长两短,可学生怎么可以打老师呢?于是就托人找那位老师协商,贿赂老师数十金,请老师给学生打一回。
古代讲究师道尊严,相信“严师出高徒”、“板子头上出状元”,家长一般不会干涉老师打孩子,但是有的家长因为过于心疼孩子,有时也会向老师求情,可遇到“任性”的老师便很难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姓朱的到一贡士家里当家教,但每当体罚孩子时,孩子母亲便让婢女前来求情。有一天,她亲自到窗前求情,老师大怒,拿着木板“界方”出来。孩子母亲见状赶紧跑,可这老师认死理,追上后竟然打起了孩子母亲的屁股:“自后横击臀股,铿然作皮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