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的《国防论》:有办法获得抗战胜利

历史朝代 2023-03-26 12:38www.nkfx.cn历史朝代

  1937年,蒋百里在《国防论》这部千钧之作的扉页上,写着“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是有办法的!’”这句话后来成为激励军人抗战的座右铭。

  今年是卢沟桥抗战75周年。在抗日战争中逝去的无数爱国将领中,有一个人也很值得我们追忆和尊敬,他就是被尊为兵学泰斗的蒋百里。

  他曾一度担任当时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但他不愿参与军阀混战和派系内争,而潜心研究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经验,研究战后各国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军工生产的新情况,为的国防建设深思远虑,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论述。“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认为中日之间的一场决战必不可免,应及早进行准备。在此前后,他写了《孙子新释》、《孙子浅说》、《国民军事常识》、《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五十年军事变迁史》、《世界军事之新趋势》、《政略与战略》、《总动员纲领》等论著,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奠定了他对建设现代国防的理论基础和“导师”的地位。

  他认为,武力是综合国力在军事方面的体现,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人(人力资源、人口素质)、物(生产能力、经济实力)和组织(政府、军队和社会组织的健全有效),要想加强武力,必须以加强综合国力为根基,要想加强国力,必须从人、物、组织三个方面进行。根据那时的情况,他认为中日大战一旦爆发,沿海地区、长江下游和平汉路以东地区,都可能被敌占领,经济建设、工业布局、交通运输等等,要以开发内陆和西部为重点,把抗战根据地放在平汉路和长沙、衡阳以西地区。这些看法,都说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1937年初,蒋百里把自己的若干军事论著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国防论》。书的内容并非专门针对抗战,但他预料抗战即将来临,所以他在扉页上,特意加了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是有办法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出版这本书的良苦用心,原来他是想以此书,急切唤起国人对国防问题的关注,扫除萎靡自馁之气,树立奋发自救之志。他的爱国忧国之心,于此可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长驱直入,战争形势对很不利,很多人对抗战前途感到迷茫。他在《抗战的基本观念》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今天退出上海,但我们自信是胜利的;我们今天退出南京,我们也自认是胜利的。这种说法并不抽象,也不空洞,我有正式的科学根据。须知我们是农业国家,并非工业国家,后者全部国力集中几点,一个纽约可抵半个美国,一个大阪可抵半个日本。因为是农业国家,国力中心,不在都会。”日本占领上海、南京,只不过占了几所新式房子,对的抵抗力量,完全没有影响。他断言抗战乃我们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意志的表现,日本想凭借它的飞机大炮,来屈服我们民族的意志,是不可能的,是没有历史常识。

  谈到对日作战方略,他也有极其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感谢我们的祖先,有地大与人众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他预见世界大战必将爆发),我们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已。”“国防空虚及武器落后的,只有鼓励农村抵抗,进行广大而散漫的游击战,乃为补救之不二法门。”从后来的战争进程看,他的这些观点,对最高当局策定抗战方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他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提出即使武汉、广州失陷,也没有什么可怕,抗战还将继续下去,而日本却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他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文中,以他的多年观察和独特视角,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大和魂、武士道、扩张野心等世人关心的问题,作了全面而独到的分析。他的结论是“想象力很大的日本民族,”“要以有限的能力来满足无限的欲望”,必然是“自造国难”,是一场悲剧。他在这篇文章的,用一句话大声疾呼“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这句斩钉截铁的话,喊出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誓死不屈的气概!

  1938年8-9月间,抗战即将转入一个新的战略阶段,蒋介石有意要蒋百里出任陆军大学校长,培训抗战高级军官。校长一职原来一直由蒋介石本人兼任,此时交由蒋百里担任,足见其对蒋百里的信任和倚重。蒋百里一再谦辞,蒋介石只好委他为代理校长,主持一切。不久武汉陷落,陆大向贵州迁移。这时他的身体已十分孱弱,在迁移途中还利用行军休息时间给学员讲课。11月4日行至广西宜山县时,他的心脏病突发。一代英才,竟早逝而去,享年57岁,未能见到他所预料的“东西战争合流”,必胜、日本必败的结局。

  曹操是个色鬼,到处找女人。可是有一次竟然因为贪恋女色,搞得长子曹昂战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曹操一生杀人无数,杀了一些该杀的人,也杀了一些不该杀的人。比如征讨吕布,扫平袁术,剿灭袁绍,安定张鲁,曹操的杀戮让混乱的中原终于能够一统,让奄奄待毙的小民终于有了喘息的时间,曾经“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中原地区,在曹操的努力下又有了一丝人气,代价很沉重,但总算是以杀止杀,利大于弊。曹操也凭此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虽然名为汉相,其实就是自己曹魏王朝的建立者。曹操杀掉反对派心中毫无愧疚,我们可以理解。

  可是曹操有些做法却一直受到后人的抨击,比如杀害吕伯奢一家,杀杨修,杀崔琰等等。吕伯奢是推荐曹操为孝廉的恩人,杨修是汉末大才子,崔琰是名士,更选拔了许多人才来辅佐曹操,可是这些人都被曹操给杀了。可是冤杀这些人,曹操依然心中没有愧疚。虽然误杀在先,可是吕伯奢回家之后必然翻脸成仇,为了生存,为了活命,曹操只能选择先下手为强。杨修那人恃才傲物,可是这个并不足以让曹操杀他,关键是杨修挟持曹植,妄议朝政,又是死对头袁绍的外甥,为保证曹丕能够顺利继承自己的基业,杀掉杨修又有何不可。

  而崔琰是河北名士,袁绍被灭之后归顺曹操,曹操委以重任,可是当曹操册立太子时,百官都是密封奏折,唯独崔琰公开上书,支持曹丕。曹操觉得崔琰看似大公无私,可是却公开抛弃自己的侄女婿曹植,是否有沽名钓誉之嫌呢?而当曹操私下运作,要加封自己为魏王的时候,崔琰又不合时宜的写了一份信,让曹操觉得崔琰在嘲讽自己。当曹操觉得这个人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统治的时候,那他的屠刀会毫不客气的挥起,就算是曹魏首功大臣荀彧也在所难免,就更不要说崔琰了。何曹操在临时之时,回首一生,那些杀伐征战,那些官场沉浮在曹操眼里都是过眼烟云,自己毫无遗憾,为何唯独对子脩的母亲心有愧疚呢?

  曹操口中的子脩,其实就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昂很有出息,20岁时就被推荐为孝廉,之后追随曹操南征北战,后来在征讨张秀的时候战死。关于曹昂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个是曹昂的地位。在曹操心中,曹昂是他事业的第一继承人。在多年之后,曹丕登基称帝曾经公开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在曹丕眼中,大哥曹昂年纪轻轻就被推举为孝廉,成为父亲的继承人,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曹昂在197年去世,去世时年纪肯定超过20岁,那出身当在177年前,而曹操次子曹丕出生于187年,也就是说曹操在长子曹昂出生至少十年,没有第二个儿子,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曹操一直要把侄子曹安民带在身边了。而曹昂也因为自己的优秀,因为多年是曹操的独子,曾经给予曹操很多的安慰和希望。

  二是曹昂之死。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在贾诩的撮合下,张绣投降了曹操。曹操很得意,进入张绣地盘后老毛病又犯了,听说张绣的寡居的婶婶很漂亮,就派人带到军营中。曹操和自己的婶婶搞在一起的消息传到张绣耳中,张绣很恼火,经常向身边的发牢骚。而这些抱怨也传到了曹操的耳中,曹操就做准备干掉张绣,可是却被张绣发觉抢先下手攻打曹操。曹操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在逃亡时,曹操的战马死掉了,曹昂主动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自己步行保护父亲。曹操是活着逃离了,可曹昂却死在张绣的刀下。

  曹昂的死让曹操很悲痛,可是还有一个人比曹操更伤心,那就是曹操的结发妻子丁夫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