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的背后:是什么人在玩弄那些无耻阴谋

历史朝代 2023-03-26 12:38www.nkfx.cn历史朝代

  历史上,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但光棍有许多。英雄这个概念,大抵要和“美女”相对应,女人的认可不能少。简单说,就是能够为女性带来荣誉、保护与安全感的男人,才符合英雄的定义。就拿项羽来说,“霸王别姬”尽人皆知,可我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这个故事,甚至极为厌恶。

  曾和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对方替项羽开脱,解释说霸王别姬,那也是没办法。你替虞姬想过没有?如果落到刘邦手中,岂不是更悲惨?我回答应该替虞姬想的,是项羽而不是我。项羽如果真的爱虞姬,就应该想到,今天我威风,明天吃瘪了怎么办?就算他这辈子不吃瘪,可是下代人呢?他女儿他孙女儿呢?总有吃瘪的时候吧?他如果真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就应该在得势之时,召集天下诸侯,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他说诸位,我们是男人,以后玩男人的游戏,不带欺负女人的,赢了尊重对手的女人,输了也不要让自己的女人无辜受牵连,大家说好不好?难道还会有谁跟他抬杠说不行,老子非要欺负女人?

  对方说老雾,你最大的毛病,就是老拿现代人的标准要求古人。我反驳说人最悲哀的地方,就是几千年来不肯做文明人!从项羽到现在多少年了?可以不拿文明规范要求项羽,但几千年来,人总得往前走、总得进步吧?可不要说历史上,即使是现实中,你又能找到几个尊重女性的人?哪怕项羽只是尝试过而失败了,他也仍然是英雄。但如果他压根儿就没动过这个念头,那就有问题了。项羽不动“保姬”的念头就算了,可是此后的男人呢?不能不想这事了吧?三天五天不想不怪你,三五十年也不好责怪,但如果近两千年都没有哪个男人想过这事,这还正常吗?霸王别姬,在历史上绝非个案。自项羽而后,男人始终乐此不疲地玩儿着这个卑劣游戏。

  汤能够脱颖而出,应该说并不全在其军事才干,他的浙江人身份使他较早进入蒋介石的亲信圈子。他又善于写手本,得到蒋介石的欣赏,认为他是军政全才,以后把四省边区都交给汤未尝不是考虑到他这个才能。实际上汤的手本基本是心血来潮,纸上谈兵,他的政务能力还不及军事,在河南弄到“水旱蝗汤,河南四荒”的地步。这一点上,同样军事才能平平的陈诚就比他好得多,在恩施建立六战区,残破的鄂西被他经营得铜墙铁壁。东北吃了败仗到台湾,他搞土改的水平不亚于共产党。台湾人叫他陈诚伯伯,这和“水旱蝗汤”能比吗?汤还有一条特色是永远军容整齐,一脸剽悍。蒋介石偏爱外形出色的将领,所以对他自然青眼有加,反过来,陈明仁那样不修边幅的,再能打老蒋也看不上--说起来老蒋又不是拍电影的,长得好坏有关系吗?说笑话,梁兴初梁大牙在共产党打出万岁军来,要到老蒋那边干,恐怕得先整容把牙拔喽。

  那么,汤恩伯在抗战中的表现如何呢?

  汤恩伯的表现是一个典型的“人会变”的例子。

  一般看法汤恩伯的抗战生涯是先扬后抑,前期打得英勇,后期一败涂地。其实真正的情况还要复杂。

  汤恩伯最初参加抗日的时候,是不太让人瞧得起的。汤参加的第一次抗日作战是绥远抗战,那还是在七七事变以前,傅作义奇袭百灵庙,开我国摩托化作战之先河,震动全国。汤即派13军一个主力团开赴百灵庙参战。

  汤恩伯本身的积极是值得鼓励的,因为部队到得晚,没有来得及投入战斗,到达后反而受到大获全胜的晋绥军将领讥笑。汤恩伯当时为了显示自己的部队是精兵,且确实抗日热情很高,这个团出发时每人发料子马裤一条。绥远前线晋绥军作风传统俭朴,突然来了这样一支形状怪异的军队,遂将其戏称为“牛裤团”。

  虽然“牛裤团”有点儿搞笑,但可以看出汤恩伯当时还是抗日心切的。

  接着就是南口会战,这一仗汤打得的确是硬仗。当时南口方面的布防全被汉奸出卖给日军,汤部几乎没有军事秘密可言。在这种凶险的情况下,汤恩伯发挥了“汤屠夫”的优点,恶守南口,日军进展困难,主力被他挡在了关外。其时,北方抗日局势很好,大有分割日军的可能,傅作义部骑兵甚至已经东进,克复商都(全面抗战后收复的第一个县城)。这时,汤恩伯在南口的死守是很关键的。可惜的是,守卫察哈尔的刘汝明大意失荆州,没有认真布防,被日军突袭攻占张家口,突入关内,汤恩伯几乎失去退路,才从南口撤出。

  抗战胜利后,有人写《抗日战争演义》,里面就有一章叫做“汤恩伯大战南口,刘汝明误失张垣”。刘汝明不干了,要杀了那个写书的,那作者也真机灵,马上改了个名,叫“汤恩伯大战南口,刘汝明痛失张垣”,才算没事。

  汤恩伯在抗战中最辉煌的一页就是台儿庄会战。孙连仲正面死守之下,汤部20军团从矶谷师团背后杀出。关麟征、陈大庆一班精锐,如狼似虎切断日军退路,只杀得日军掉头一直跑到绎县。被切断的日军据村顽抗,被汤部放火大烧东洋烤老鼠,痛快淋漓。(也有说汤并未放火,而是日军弹尽援绝之下效仿战国苏我氏焚宅集体自杀)第一次徐州会战大胜,武汉的民众纷纷欢呼李宗仁司令长官要把鬼子赶下海了,全国士气大振。

  著名记者罗伯特·卡帕当时恰好在徐州前线,通过他的作品,“台儿庄”的威名天下传扬,照片上日军遗弃的累累坦克更记录了人英勇的战绩。

  在台儿庄,汤恩伯也开始第一次受到了舆论的质疑,认为他存在见死不救,任滕县守军王铭章部殉难,以及对日军背后出击不够积极的问题。

  也曾有军事历史学者谈到他曾经“用尺子一寸一寸的量过”当时的军用地图,观察汤部的行踪,结论是汤恩伯当时并无消极举动,而是尽了全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