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肃代二宗血的教训:借兵带来的一场空前浩

历史朝代 2023-03-26 12:39www.nkfx.cn历史朝代

  唐玄宗逃到四川做“太上皇”逍遥去了,留下一个安史之乱的烂摊子,总得有人去处理。倒霉的唐肃宗正赶上了这一茬,在安史之乱中登台,注定要与叛军做个了断。

  唐肃宗有勇不可挡的郭子仪等将,初大败,缘何?唐肃宗李亨不能集结足够的兵力,玄宗时20万精兵都死在云南。善将之将匮乏可将之兵,败局亦在常理。

  8世纪30年代,六诏中最南的一个“诏”皮罗阁,统一了其他五个“诏”,建立南诏王国,定都大理,向大唐朝贡,请求册封。大唐于738年册封他为云南王。南诏王国的建国,宰相杨国忠任用大酷吏鲜于仲通当剑南战区(四川成都)作节度使,鲜于仲通任用小酷吏张虔陀当云南郡作太守。云南郡是南诏王国到唐王朝的必经要道。使节入境之后,依南诏的礼节,夫妇要共同拜会地方首长,于是,张虔陀就要求留下使节的妻子陪宿。并且一再索取巨额贿赂,稍不如意,要么派人到大理辱骂,要么向中央政府诬告南诏王国种种罪状,要求惩处。南诏王国第二任国王阁罗凤忍无可忍,于750年,奇袭云南郡,把张虔陀杀掉。751年,鲜于仲通动员八万大军进攻,阁罗凤表示谢罪,并表示愿意退出所占领的土地。他警告说“如果唐逼我太甚,我就投降吐蕃王国。那时整个云南地区,恐怕都非唐所有。”鲜于仲通这种昏暴人物是不会为国家着想的,他继续进兵,结果被南诏兵团诱到洱海旁,全部歼灭,士卒死亡六万余人,一万余人被俘。阁罗凤乘胜占领现在的云南省全境。阁罗凤在太和城下立了一个石碑,叙述事件经过及原因。他说“我的后裔终有一天仍会归附大唐,到那时可把这个碑指给唐使节看,让唐人知道,我们今天这样作,不是我们的本心。”杨国忠接着发动了一连串攻击,每次都在万山丛中被击败,前后共死二十余万人。只为了张虔陀和鲜于仲通两个酷吏,使唐王朝所能征调的最精锐的部队,死亡殆尽。

  不幸的是,正如前面已经揭示的,安禄山叛军军力盖过国军近一倍。大敌当前,内力不足,求助外援,是弱势者的天然本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取帮助,必须付出代价。

  当时,唐肃宗可以求援的只有在北方沙漠刚建国不久的回纥汗国。乱世中的大唐失去了咄咄逼人的影响力,回纥不肯轻易出兵。如何搬到救兵,唐肃宗向回纥第二任可汗英武开出的诱饵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就是说收复长安时,土地子民归大唐,所有美女和财产,任凭回纥奸淫烧杀和掳掠回国。

  泱泱大国开出如此耻辱条件,相信唐肃宗在情理上并非甘愿。而且此举多少有些开门揖盗的意味,大国求助,明显就是弱势凸现,此种情况下,引入一直对中原有觊觎之心的外族,不能不说是一种风险。

  这就牵涉到吴思先生所开创的“血酬定律”。吴思认为,血酬就是对暴力的酬报。为了一定数量的生存资源,当事者可能冒伤亡风险,以生命为赌资。为了短期血酬收入的最大化,合法的暴力集团可以退化出匪性。唐肃宗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迅速平定眼前大患,不惜以牺牲子民为筹码。

  至德二载九月,长安收复,回纥首领欲践约,幸亏太子李豫的一番理论才得以缓冲“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就是说,现在刚刚收复长安,如果进行抢掠,那么洛阳的百姓知道后就必然帮助叛军死守。请等收复洛阳后再履行约定。回纥方同意了。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至德二载十月,东京洛阳收复,“回纥纵兵大掠”,洛阳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唐肃宗对回纥暴力的汇报,也付出了自家的血亲。自西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来换取边境暂时安宁的妥协政策后,一大批公主含悲远嫁,在这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多只是宗室女或者宫女,真正以真公主即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的,却只有唐代,宁国公主就是第1位。

  758年,在基本平息了“安史之乱”后,回纥可汗派使节向大唐求婚,唐肃宗为表示对回纥的感谢,答应将女儿宁国公主嫁之。

  宁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的次女,在肃宗的7个女儿中,容貌最为出众,她先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不幸两个丈夫都先后死去,公主还没从丈夫去世的悲痛中醒来,就被选定和亲。

  到了出发这一天,肃宗亲自将女儿送至陕西咸阳市,在那里设宴告别。宁国公主根本无心下咽,她哭着安慰父亲“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唐肃宗也十分伤心,流泪送走女儿。

  宁国公主到达回纥,可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封宁国公主为新王后,并派王子率领骑兵继续帮唐天子平叛。可是仅仅三个月后,可汗便去世了。回纥人按本国风俗,准备让宁国公主殉葬。在此生死关头,宁国公主表现出了大唐公主的威严与镇定,她据理力争“按我国风俗,丈夫亡故,妻子为其服丧三年,服满,就可以改嫁,这叫终礼。现在回纥既然万里迢迢与唐通婚,不就是仰慕大唐的风俗习惯吗?所以,我是不应该为可汗殉葬的!”回纥人见公主言之有理,只好作罢。不过,为了照顾回纥人的情绪,宁国公主也用刀划面,自毁容貌,痛哭流涕。

  一年后,因宁国公主没有子女,新可汗允许她返回长安。宁国公主既是不幸者,又算幸运者,毕竟和亲公主能重回故国的屈指可数。

  史思明投降后,唐肃宗李亨不能容纳这个过去的叛将,秘密计划把史思明杀掉。阴谋不幸泄露,史思明再度叛变,循着安禄山南下旧路线,渡过黄河,再行攻陷洛阳。他也重蹈安禄山的覆辙,当他凶暴地想杀掉他的长子史朝义时,史朝义也反过来杀掉他。

  肃宗死后,代宗李豫接任,李豫开出比父亲李亨更肥厚的条件,再向回纥汗国乞援。762年,回纥军团第二次收复洛阳,洛阳遭到第二次厄运,距上次厄运仅只五年。回纥军进入洛阳时,毫无忌惮的大肆奸淫烧杀、劫掠抢夺;居民死亡以万为单位计算,大火数十天不熄。

  吴思先生所说的“官变匪”此时也出现了。唐政府的军队趁乱效法回纥,借故东京(洛阳市)、郑州(河南省郑州市)、汴州(河南省开封市)、汝州(河南省汝州市)都是“贼境”“匪区”,所经过的地方,同样奸淫烧杀、劫掠抢夺,三个月才算停止。于是家家户户,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屋;仍活着的人,不管是官是民,是男是女,衣服因为全被剥光,只好用纸裹到身上。

  肃宗、代宗的暴力酬报滋长了回纥对中原的野心。765年,唐大将仆固怀恩受不了宦官骆奉仙的诬陷倾害,起兵叛变,效法李姓皇帝的传统作法,向回纥汗国和吐蕃王国分别乞援。回、吐两国联合向长安进军,长安震恐。幸好仆固怀恩适时的逝世,而一位大将郭子仪乘机挑拨回、吐两国感情,吐蕃兵团怀疑回纥已被郭子仪说服,可能袭击它时,即行拔营撤退。回纥不能独留,只好撤退。

  回纥的恣意横行,也助长了其他异族乱唐的气焰。自代宗时,“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

  刘昫在《旧唐书》感叹“肃宗诱回纥以复京畿。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凭陵。忍耻和亲,姑息不暇。仆固怀恩为叛,尤甚阽危;郭子仪之能军,终免侵轶。比昔诸戎,于国之功最大,为民之害亦深。”

  肃代二宗好不容易摆平了安史之乱,却依然没有遏制住大唐江河日下的大势。因为肃代父子的血酬之举,唐朝也背负上了骂名——“第一个签订条约割地丧权辱国的朝代”。

  大明开国十大名将

  1、徐达(1332—1385)

  徐达 (1332年—1385年),汉族,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徐达这个名次估计没什么争议,他追随朱元璋很早,也具有大将之才。不过尽管徐大将军战功赫赫,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可是他在谋略上并是太出众,得意之笔也不多。

  如果说有什么数得上的突破性成就,大概就要算两次大败王保保了。

  2、常遇春(1330—1369)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之勇猛在明军系统中无出其右者,但有时候也似乎有些蛮干。他几乎不读书,其实也没什么得意之笔,虽然史书上说他“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但还是有过誉的嫌疑。有将才而无帅才吧。

  3、李文忠(1339—1384)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受重用,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谋,很得老舅的真传。

  他的的确确是有几次还算得意之笔的,比如1365年诸全新城之战以少胜多,1369年大同附近破元将脱列伯,以及1370年袭破应昌。这几战不光是赢得漂亮,关键是都有李文忠的“谋战”在其中。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