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安禄山还厉害的节度使:王忠嗣
节度使是我国古代一种对边疆进行有效防备而设立的官位,但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乱却将节度使这个官位推到了末路。历史上,有很多人知道节度使都是因为安禄山,但是,今天带给带家的却是比安禄山还要厉害的人物——大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706—750),初名训,祖籍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因父在唐开元二年(714)反击吐蕃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王忠嗣九岁时由唐太宗养于宫中,赐名忠嗣。长大后,“雄毅寡言,有谋略”,玄宗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玄宗十器重,对人说:“此子尔后必为良将。”
王忠嗣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
开元二十六年(738)秋,吐蕃叛乱,进犯边境。忠嗣率部属前往平叛,左右驰突,当者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吐蕃大败。后又北伐奚族,平定吐谷浑,利用西突厥各部贵族之间的矛盾,削弱其实力。开元二十九年(741),又任朔方节度使时,注意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与突厥等西北各族互市,以高价购头马匹,“诸蕃闻之,竞来求市”,同时,内地的丝绸、铁器、粮食等也输入突厥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生产发展,物质、文化也得到交流。他主张各民族和平相处,尽量避免冲突和战乱的发生。
一次,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玄宗不以为然。后董延光请攻石堡城,玄宗诏忠嗣出兵接应。他按不动,并对李光弼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使得延光出师无功,终罢兵。
在大唐帝国兴盛阶段,包括“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边境也非一派祥和,而是屡有战事。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从东北到西北,从西南到东南,各处皆有战事。一方面,这是由于唐朝将领凭借强大的国力侮辱对方,逼迫对方奋起反抗;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游牧民族的掠夺习性造成的。比如从西北到东北一带边疆地区,奚人、契丹人、吐蕃人、突厥人,都时常骚扰大唐边境,抢劫马匹、粮食、人口,若是遇到小股唐军前来,便杀败唐军,若是遇到大部唐军,则远遁大漠之中,避其锋芒。励精图治的玄宗皇帝对此很不满意,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因此,他屡次督促边镇将领对外用兵,施布大唐恩威。王忠嗣得令,也积极响应,策划了一系列巩固边防的战事。
西元742年,大唐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军队在桑乾河进行会战,连续交战三次,都取得了胜利。当时,奚人和契丹人组成强大的联军,却被王忠嗣率领的军队打得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身逃走,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由是,王忠嗣威名大震。自然,唐军也是威名大振,耀武漠北,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