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行太保"罗炳辉
罗炳辉(1897??1946),原名罗德富,字宿星,云南省彝良县人。1915年入滇军当兵,1929年7月秘密加入共产党,11月领导江西省吉安县靖卫大队起义,先后担任红六军第二旅旅长、第十二军军长、福建军区总指挥兼第二十二军军长、第九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第二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解放时期,担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1946年6月,在指挥收复枣庄战斗后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九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惟一牺牲在解放时期的一位。
罗炳辉一生充满传奇。
他早年加入滇军,先后参加护国讨袁、北伐诸役、红军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从未打过败仗,陈毅称之为"常胜将军"。
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无论是当士兵还是当将军,都喜欢亲临一线,每当战事危急或胶着的时候,总是披坚执锐,冲杀往来于敌阵之中。但是,他身经百战,负过伤,挂过彩,都有惊无险,军中战友视为"福将"。
他与彭德怀、林彪齐名,但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军事才能和指挥风格。他特别擅长游击战术,善于不露破绽地牵着敌军主力兜圈、游刃有余地穿插于敌人密集军团的缝隙之间。毛泽东经常把诱敌、牵敌和佯动的重担交给他,他的兵团也被称为"战略支队"。
他为报家仇,千里投军,但在旧军队虽然官至团长,也不能避免家破人亡,他从自身的遭遇中悟出穷人想翻身要找共产党的道理,于是在革命的最低潮率军起义,投入朱毛麾下,从此成为威震遐迩的战将。他的故事被改编为著名电影《从奴隶到将军》。
他为新拼杀了一生,却在新诞生前的隆隆炮声中因病去世。他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牺牲的最高职务的将领。
从彝良到昆明,罗炳辉步行一千二百余里,走了十五天。他抛妻别子、远离故土只有一个心愿:投军当官,誓报家仇。但是,他官至团长仍然家破人亡,他的母亲被迫害至死,父亲受屈下狱,妻子被迫改嫁
罗家不是彝良原籍人。罗炳辉祖籍湖南邵阳,后来转徙四川隆昌,最后移居云南彝良。这里是汉、苗、彝等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矛盾、土客籍矛盾十分尖锐。由于迭遭变乱,特别是受到当地邪恶势力的勒索、盘剥,本来资产殷实的罗家逐代没落,到罗炳辉父亲罗守清这一代时,已经一贫如洗,只有靠当佃户、打短工,维持一家的生计。
面对邪恶势力的敲诈和凌辱,罗炳辉父子有着不同的态度。
罗守清生有三儿一女,上有老下有小,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衣食无虞,老少平安,因此把谨小慎微、逆来顺受作为处事之道。逢年过节,他提前给地主送礼;东家有事,他主动去帮工;春荒借种,小斗小秤,缺斤少两,他不吱一声;秋后交租,大斗大秤,他把泪水吞进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