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正的ldquo;飞毛腿rdquo;戴宗 日行五百里比马
江湖草泽之中异人无数,他们异于常人的天赋令人叹绝。就像奥运会比赛中各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一样,是一个普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下面的这位主人公就因为其拥有常人所没有的“飞毛腿”而屡屡逃脱罪责。
“神行太保”,《水浒传》有云,戴宗就是靠着“腿绊甲马”的神术而日行千里的。不过借助于玄而又玄的巫术,总还显得有点儿夸大其辞,令人不甚相信。可是,主人公麦铁杖就是靠着两双肉腿创造出这项记录来,并名标青史,在二十四史之《隋书》中列传。
《隋书·列传第二十九·麦铁杖传》云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馀里,夜至南徐州,俞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馀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恆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
这位老麦仗着自己“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的本事,堂而皇之的在异地搞起了明火执仗的打劫营生。在金陵(今南京)与南徐州(今镇江)(注南京镇江距离70公里)一晚来回,得手十数次。因为赃物为物主所识,被告上朝廷。可是老麦天天下午上班,第二天早上上班,寻常人哪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跑到镇江去犯案呢?大家都不相信。可是架不住人家老告状。这个时候,陈国尚书蔡徵出了个注意悬赏百金,让人连夜将诏书送给南徐州刺史。
面对百金的诱惑,老麦利令智昏,屁颠屁颠的往圈套里面钻。用上了自己的飞毛腿绝技,应声送诏书而去,第二天早上,堂而皇之的向皇帝讨封赏。这下子罪证板上钉钉,大家都知道是他干得。于是迎接他的不是白花花的银子,而是金闪闪的镣铐。要不是皇帝看他的本事惊人,早就“喀嚓”一声,人头落地了。吃了牢饭之后,老麦丢了饭碗,失业在家。
老麦后来的光辉事迹传中仍然有表。陈朝灭亡后,隋朝看上他的武功与飞毛腿,将之征入军伍。本事超人的老麦很快崭露头角,屡立战功,以右屯卫大将军(正三品)的军衔战死于辽东战场。也算是没有辱没自己一身的超人本领。
由老麦在陈、隋两朝的待遇,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陈灭隋兴的必然来。老麦超人的武功与飞毛腿,在陈朝,要不是无人能识,要不是识而不用;而在隋代,老麦的这身本领则彻底卖与了朝廷,最终战死沙场。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角度而言,陈亡隋兴不也是必然吗?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超人,为什么有的民族人才辈出,有的民族人才寥寥呢?人未尽其才、物未尽其用,若是而已。
世无无用之物,惟物未尽其用。任何一个岗位,都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人。如果能够找到这个人,那么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就人类社会而言,能够做到每个岗位都找到适合的人,迄今未有达到。,契合度越高,这个社会就越发展。或者,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有的民族人才辈出,有的民族人才寥寥的缘故吧!原因何在?
“找到最合适人”的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才而不知,或者才而不用。如何解决这个环节,恐怕就是今日社会所需要反思的了。别有像麦铁杖这样的人才而不知,或弃置不用。
侍奉皇子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正统。这时,英宗年仅9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太皇太后张氏(英宗祖母)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这也是明朝的一个好传统,只有明朝没有太后专权外戚乱政的事。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
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张太后垂拱而治,三杨忠心秉政。由于他们都是前朝元老,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难与匹敌,还不敢放肆,只好采取两面派手法,等待时机,再行窃权。为此,他对张太后和三杨百般殷勤,毕恭毕敬,极尽谄媚之能事,以讨得他(她)们的好感。一次,英宗朱祁镇与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被王振看见了。第二天,王振故意当着三杨等人的面,向英宗跪奏说“先皇帝为了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复踵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样子。
三杨听了,深受感动,慨叹地说“宦官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啊!”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都装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样子,总是站在门外,不入阁内,深深感动了三杨,后来,王振再来传旨时,三杨打破惯例,特把王振请到屋内就坐。三杨中杨荣谋略最高,他知道自己三人已老,便和杨溥、杨士奇商量,预先把一些正直有才干的人引入内阁,培植外臣势力,一旦自己三人退位,这些人可以有能力对付王振的势力。只是这一步想到的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