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英国人眼中的十大军事统帅:的竟是他!
英国《焦点》月刊以“世界十大军事统帅”为题简要介绍了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着名军事家。现摘录如下
第一位
威廉·斯利姆 (illiam slim 1891.8.6-1970.12.1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缅甸战役中担任英国和英联邦军队司令)
指挥兵力30万;指挥战役5次;获胜次数4次;最高官衔陆军元帅和帝国总参谋长
斯利姆荣登十大将军榜首是因为二战期间他在看来无法逾越的逆境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新加坡陷落之后,斯利姆接管了一支可能是历史上士气最低落、装备最差和分裂最严重的军队,但他运用高超的领导艺术很快把这支军队的士气调动起来,并凭借少得可怜的兵力在噩梦般恶劣的条件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斯利姆不仅是杰出的战略家,还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受人爱戴的领导人,他手下的人都叫他“比尔大叔”。
威廉·斯利姆
阿瑟·韦尔斯利
斯利姆有点象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陆军元帅、耶路撒冷的征服者埃德蒙黑格都逃不脱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们的严厉批评,反倒是次要战场上的艾伦比元帅能够有更充分的余地发挥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取得压倒性的战场胜利,并获得几乎完美的评价。
第二位
阿瑟·韦尔斯利 (ellesley 1769.5.1-1852.9.14)(威灵顿公爵 (duke ofellington),曾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滑铁卢战役中担任英国军队司令)
指挥兵力9.6万;指挥战役13次;获胜次数12次;最高官衔陆军元帅
陆军元帅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KG,GCB,GCH,PC,FRS,(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1769年-1852年),英国军事家、政治家,19世纪军事、政治领导人物之一。他是历代威灵顿公爵中最为人熟悉的一位,所以他常被称为威灵顿公爵,别名铁公爵。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将领,第21位英国首相。最初于印度军中发迹,西班牙半岛战争 (1808~1814)时期建立战功,并在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1815)中分享胜利。最终更成为了英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国、沙俄、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6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
第三位
埃尔温·隆美尔 (erin rommel 1891.11.15-1944.10.14)(在二战期间担任德国非洲军团司令,1944年担任诺曼底德国驻防军司令)
指挥兵力50万;指挥战役10次;获胜次数5次;最高官衔陆军元帅
埃尔温·约翰内斯·尤根·隆美尔(德语Erin Johannes Euge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的团被派到法国。他在法国明显表现出其领导素质,并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隆美尔厌恶政治,才能卓越,谈吐坦率。这位“沙漠之狐”是狡猾的战术家和战略家,他的部下和敌人都钦佩他。
鉴于隆美尔必须要对希特勒负责,他所取得的成功就更令人钦佩了,因为他厌恶希特勒政权,而希特勒的疯狂指令使任何将军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无论这位将军多么有天才。
第四位
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 1758.9.29-1805.10.21)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担任英国海军司令)
纳尔逊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海军指挥官。他的行为准则、英勇品格和高超的航海技术直到今天还是海军军官学习的楷模。纳尔逊有统领世界上最庞大和经过最好训练的海军的优势,率领这支海军一直以出色的谋略智取敌人并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重大胜利。
纳尔逊是开明的领导人,对愚蠢的人没有耐心,对于他认为愚蠢的命令不予理睬。纳尔逊对部下关怀备至,他们对他的每一项决定都很推崇。
霍雷肖纳尔逊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海军指挥官。他的行为准则、英勇品格和高超的航海技术直到今天还是海军军官学习的楷模。
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第一代纳尔逊子爵,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的著名海军将领及军事家,在1798年尼罗河战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带领皇家海军胜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战役击溃法国及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但自己在战事进行期间中弹阵亡。
第五位
拿破仑波拿巴 (napoleon bonaparte 1769.8.15-1821.5.5)
拿破仑是历史上最天才的战术家,而且是建立了开明的、反封建政府的杰出政治家。他被他的官兵奉若神明,他对事实和数字有极为浓厚的兴趣,而且有令人惊愕的记忆力。
但作为皇帝,拿破仑使用的兵力不受限制,他也无需对任何人负责。,他不顾惜人命,在其军事生涯中使25万人丧生,令人惊骇。
拿破仑波拿巴(法文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1821年),出生于法国的科西嘉岛,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
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对外他五破反法联盟的入侵,沉重反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全面战争,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殖民地有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欧洲各国除英国外,其余各国都向拿破仑臣服,并分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拿破仑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战败并被流放。1821年,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
第六位
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gey zhukov 1896.12.1-1974.6.18) (在二战期间苏联的所有重大胜利都是在他领导下取得的)
朱可夫于1915年应征加入沙皇骑兵部队,于1923年加入红军。朱可夫在其同僚中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斯大林的清洗运动整死的人,但他不得不在这位“独裁者”的阴影中度过整个生涯。
他是富于革新精神的杰出战术家,尽管对达不到其高标准要求的军官非常严厉,但在普通士兵中间威望很高。
格奥尔吉ков),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深受俄罗斯人民的拥戴和敬爱。
第七位
保罗莱托-福尔贝克 (paul von letto-vorbeck 1870.3.20-1964.3.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德属东非——现称坦桑尼亚——的德国军队司令)
莱托-福尔贝克足智多谋、在面临危险的时候能保持镇定,而且讲求实际、富于思想、乐于接受新见解。他因自己的普鲁士贵族身份而自豪,在必要时残酷无情。
虽然福尔贝克的军队在数量和武器方面远不及对手,但他用他的兵力使英国人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从而成功地阻止了英国人把非洲变成一个大战区。
第八位
莫尔伯勒公爵(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担任英荷联军司令)
莫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富于个人魅力、聪明、擅长搞政治阴谋,还是一位战略大师,这一点在他对后勤和通讯的掌握上尤为突出。
第九位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1893.7.20-1920.10.25)(马其顿和希腊国王,曾统治北起雅典南至印度的庞大帝国)
亚历山大性格勇敢、无所畏惧,在战略和战术方面都是天才,但容易冲动、残酷无情。他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使政治形势、军事实践和经济都发生了变革。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Alexander III of Macedon,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生于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城,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十八岁随父出征,二十岁继承王位。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他的远征客观上使得古希腊文明得到传播。
第十位 粟裕
头衔华东野/战军政/委,总参/谋长,大将
主要战绩以绝对劣势兵力七战七捷,歼灭自己数倍的敌人;在形势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连续歼灭敌王牌部队;在大决战中以六十万人大破八十万人,歼灭及俘虏其中五十五万人;不费吹灰之力攻破长江防线,夺取江南各重镇。
特长善于快速穿插转移,对军事地图学造诣极深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湖南会同人。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1927年加入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
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建国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以及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受到错误批判,直至1994年才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