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天文学发展
历史朝代 2023-03-26 12:39www.nkfx.cn历史朝代
天文学(英语:Astronomy),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下面趣谈网小编给大家介绍西周天文学发展。
西周天文简介 西周时,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恒星,在黄道带和赤道带的两侧,确定了二十八个星座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依据这些星座,天文学家来确定天体的位置和许多天象,如日、月食等发生的位置。由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道一年的季节,这比观测早晚星象以观察太阳所在位置而定季节的方法要精确。 关于日食的观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有明确的记载。所记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九月六日。这是最早的以日月合朔为一月开端的记录。 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用以观测日影的土圭,而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是周初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影)台(遗迹在今河南登封告成镇)。表高八尺,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冬至的日影则最长。利用土圭观测日影,就能比较正确地测定出太阳年的长度。 东周春秋时期的天文学 天文学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礼记月令》虽是战国晚期的作品,但据近人考证,它所反映的天象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现象,应能代表春秋中叶的天文学水平。它是在二十八宿产生以后,以二十八宿为参照物,给出每月月初的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位置。它所反映的天文学水平要比《夏小正》所述的高得多。 同时,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春秋》和《左传》,都载有丰富的天文资料。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中,记录了37次日食,现已证明其中32次是可靠的。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对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应该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大概在春秋中叶(公元前600年左右),我国已开始用土圭来观测日影长短的变化,以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那时把冬至叫作 日南至,以有日南至之月为 春王正月。 科学史专家钱宝琮的研究认为:《左传》里有两次 日南至的记载,间距为133年。在这133年中,记录闰月4日次,失闰1次,共计应有49个闰月,恰合十九年七闰。又两次 日南至之间的天数为809个甲子周期又38日,即48578日,合一年为:365又33/133日。为简便起见取尾数为四分之一。凡以这个数字为回归年长度的历法,就叫作四分历。 在汉武帝改历以前所用的古代六种历法(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 周历、鲁历)都是四分历;之所以有不同的名称或因 行用的地区不同,或因采用的岁首不同;名称并不代表时间的先后,它们大概都是战国时期创制的。因为战国时期的四分历采用一年为365.25日,而这也正是太阳在天球上移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实际上是地球运动的反映),所以古代也就规定圆周为365.25度。太阳每天移动一度,这个规定构成古代天文学体系的一个特点。 东周战国时期的天文学 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了天文学的专门著作,齐国的甘公(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石申著有《天文》八卷。这些书虽然都属于占星术的东西,但其中也包含着关于行星运行和恒星位置的知识,所谓《石氏星经》即来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在自己的王公即位之初改变年号,因此各国纪年不统一。这对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十分不便。于是有人设计出一种只同天象联系,而与人间社会变迁无关的纪年方法,这就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它的恒周期是十二年。因此,若将黄、赤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次,则木星每年行经一次。这样,就可以用木星每年行经的星次来纪年。岁星纪年法后来不断演变,到汉以后就发展成为干支纪年法。 上一篇:周宣王姬静是怎么忽悠秦庄公的
下一篇:周朝的礼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