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官制是怎样的

历史朝代 2023-03-26 12:39www.nkfx.cn历史朝代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下面趣谈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战国的官制是怎样的?

  战国的官制列国中央官制

  春秋战国时,各国经过政治改革,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建立了以相、将为首的一整套官僚组织。

  1.相

  相是百官之长,多由文人充任,中原六国均有设置。在出土的兵器中,有的兵器上有相邦义戈、相邦吕不韦戈等字样,即秦相张仪、吕不韦督制的兵器。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之(《睡虎地秦墓竹简工律》),意为公家督造的兵器要刻上督造者的官名,可见战国时期相的法定名称叫相邦。

  相有辅佐之意,春秋时就已经有了这一官称,当时只是一种地位不高的礼宾官。邦即国,相邦即辅佐国君办理军政大事的官员。汉代避刘邦讳,改相邦为相国。先秦时如《庄子盗跖》称宰相,《战国策赵策三》则称丞相,都指同一官职。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作为官名的宰,春秋时某些国家已有总领百官的冢宰、太宰,也有助卿;总管大夫一家一邑事务的家宰和邑宰。这些冢宰、太宰或相,还是某些强大卿大夫的世袭官职。

  作为一国最高行政长官的相,其设置当萌芽于春秋时齐景公(前547-前490)设左、右相。相的职权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篇》)。

  战国最早设相是魏,继后是韩、赵,秦国置相较晚。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是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所以秦孝公时商鞅由魏入秦,始为左庶长,后升大良造,并未称相,但其地位相当于三晋的相邦,所以史称商鞅相秦。秦继三晋之后设相邦,有明显的承袭痕迹。最早记载的秦相是秦惠文王10年(前328年)以张仪为相。秦武王2年(前309年)初置左、右丞相,樗里疾、甘茂就是秦最早的左、右丞相。此后也有只设丞相,不分左、右相。战国中期以后,秦居相邦或丞相位者多为六国客卿,如魏人商鞅、张仪、范睢,乐池初为中山相,楼缓曾为赵武灵王臣,甘茂、魏冉、芈戎、李斯为楚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赵人;有的如张仪、魏冉且数度任他国相邦。这些人来自关东,对六国官制必甚熟悉,能结合秦国实际吸收其长处,健全秦国官制。

  赵国也曾用过丞相之称,《战国策赵策三》载建信君言秦使人来仕,仆官之丞相。赵国除丞相之称外,还有假相、假相国和守相等,如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战国策秦策五》)。假为兼理之意,守是指试用或代行官职,假相应为兼任相职,守相则是试用性质的相。宋、卫、中山、东周等小国也都设有相。

  2.将和尉

  相之外又设擅长兵法的人统兵打仗、镇守边邑,称将或将军。从《秦简》看,将是简称,法定官名应叫将军。将军原是春秋时晋国六卿的称号,不过晋国六卿军政皆管,不单是统兵官。春秋时的卿大夫不仅有统治权,而且亲自统率宗族和私属军队。战国时,因统治范围扩大、官僚机构庞大复杂、建立常备军、推行征兵制及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改变,在官僚机构中不得不文武分家,产生文官的首长相,以及武官的统领将。

  将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地位仅次于相。如魏文侯曾先后以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而另有乐羊、吴起、翟角为将;齐威王曾先后以邹忌、田婴为相,而另有田忌、申缚为将。燕国乐毅(赵人)、赵国廉颇、魏国吴起、齐国田忌都是战国时著名的将军。

  秦国初设相位时,文武尚未严格分家,秦相张仪、樗里疾、甘茂等也是统军作战的将军。后来,丞相专事文职,而大良造专为武职,如白起屡建战功,封为列侯,官职还是大良造。秦设将军始于昭王,昭王初立时以魏冉为将军,保卫首都咸阳。但秦国的将军不是固定专职,往往是在出征时由国君临时委任。

  春秋时晋国的上、中、下三军还设有尉,因中军地位最尊,中军的尉又称元尉(元意为大)。战国时各国仍有中尉一官。《史记赵世家》载赵烈侯使荀欣为中尉,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这和《礼记月令》所说太尉的职责赞桀(傑)俊,遂贤良,举长大是相同的。后来赵国在将军之下又设国尉、都尉。秦国在昭王时,也在大良造下增设国尉一级,如白起初为左庶长,继升为左更,再升为国尉,升为大良造。秦国设丞相后,大良造便成了高于国尉的武官。后来秦国不设大良造,国尉便成为中央最高军事长官。秦统一六国后以太尉掌管全国军事,便是沿袭国尉一职而来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