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谋士陈平简介 西汉谋略家陈平的生平简介
陈平简介:陈平,汉朝初期重要谋士之一,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吕后死后又与将军周勃匡扶汉室。到了汉文帝时,先任右丞相,之后有任左丞相。历史名人陈平是河南人,接下来请看西汉丞相陈平的简介。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伟大的谋略家。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死于公元前178年。封爵时被封为户牖侯、曲逆侯,死后谥号为献侯。
陈平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往事魏王咎。之后陈平归顺项羽,跟随他入关破秦。再后来,陈平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在刘邦和项羽展开的楚汉战争中,多次向刘邦献计,还帮刘邦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离间项羽与其亚父范增的关系,结果是范增离开项羽,而后忧郁而死,帮助刘邦夺下了江山。刘邦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汉惠帝六年,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
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刘恒为王,即汉文帝。汉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
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宰相是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神宗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徽宗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高宗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孝宗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