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战争兵器:春秋战车决斗 明朝火铳作战

历史朝代 2023-03-26 13:26www.nkfx.cn历史朝代

  9月3日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我军一批高精尖武器装备集中亮相。意犹未尽,不妨再到南京的各大博物馆里来一次“阅兵”。其展出的古代兵器文物,上可追溯至黄帝大战蚩尤的新石器时代,近则到正式进入火药时代的明代。扬子晚报记者把这些分散于各馆的代表性文物集中起来,请您逐一过眼,感受古代战争的变化、发展。

  装备落后的黄帝部落却赢得了战争

  文物石钺(yuè)、陶斧(新石器) 地点南京博物院

  学界认为,所有兵器都是从用于生产的农具衍生而出,东西方文明概莫能外。同济大学教授陆敬严在《图说古代战争战具》一书中指出,“兵器”作为一种专门的工具独立出来制造、使用、发展,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国家和阶级成形的阶段。通过战争等方式,华夏大地先民们实现融合,进而形成了共同体。

  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就展出了这一时期的兵器。比如无锡、苏州出土的石钺,薄如锻造,表面光滑,穿孔圆润,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已经完全成熟的制石工艺;再看馆里不远处一件海安出土的陶斧,这是当时的人们用陶塑把斧子做成模型木质把柄的顶端穿了三个孔,用来与单孔的石钺固定。还记得“盘古开天地”吗?那位巨人就是拿着大斧劈开混沌,创造了世界。神话是现实的反映,陆敬严认为,斧子的原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正是人类诞生的时期。

  而南博这两件斧钺,则可以与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联系在一起。这位部落首领活跃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此时人类“铜石并用”,但黄帝部落并没有走在时代前沿,仍使用石斧这类的石质兵器;反观他们最大的对手蚩尤部落率先掌握冶铜技术,大量装备金属兵刃、盔甲,被称为“铜头铁额”。不过在华北的“涿鹿”,黄帝利用天气变化等自然条件,并在“械斗式”的部落战争中创新战术,最终全歼蚩尤部。此战决定了华夏民族的命运,也告诉后世兵家,武器装备自古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高超车战技巧成就楚王霸业

  文物青铜戈、軎(èi)辖(春秋) 地点南京博物院

  今天我们习惯用核弹头的数量简要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那么封国林立的春秋时代,战车的价值就等同于核武器。成语“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中的“乘”指的就是以战车为核心的“百人队” 4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黄帝复姓“轩辕”,有观点认为,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战车也是黄帝发明的。到了周代,战车的使用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战车可以高速行驶冲散敌人阵型,步兵再跟上“收割”。直至二战,步坦协同的战法仍沿用这个原理。

  江南的土壤偏酸,木头埋藏2000多年早已烂光,很难有北方发掘的车马坑中出土形状完整的战车。不过历年考古,江苏也发现不少与战车有关的文物。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就有镇江出土的青铜戟。“戟”是戈、矛的合体,既能直刺又可横击,装在长木杆上,是典型的车战兵器。馆中还有南京六合和镇江等地出土的青铜軎辖,这种空心青铜圆柱套,装在车轮轴承两个顶端,用来固定车轮。春秋末期,江北的六合属于楚国,加上軎辖精细之至、风格柔美的纹饰,很可能就是楚国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的体现。

  楚人先民在商代时从中原迁徙到尚为荒蛮的汉江平原建国,文化上渐渐不从周礼,被称为“荆蛮”,自己也称“我蛮夷也,不与之号谥”,双方冲突不断。庄王时,楚国调整政策,吸收中原文化,国力增强,其势力已经冲出湖北、江淮,进入河南干预中原政局。城濮之战失败后,楚国挑战老牌中原霸主晋国,双方在今河南荥阳北的“邲”会战。开战前,楚军三名士兵驾一辆战车冲向晋军方阵,杀一人取其左耳,生俘一人而还。途中战车上的弓箭手射杀一头鹿,献给身后追赶的晋国将领,全身而退。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在央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指出,楚国士兵高超的车战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而表现出的翩翩风度,则宣告着楚国开始按周礼行事,不再是蛮夷国家。邲之战的全胜也让“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楚庄王登上霸主地位,并得到中原各国的承认。

  在春秋时代的战场上,开战前两军往往会出一辆战车在阵前“单挑”,这一仪式意味强烈的环节被称为“致师”。陆敬严在《图说古代战争战具》中认为,战车上的士兵都来自贵族地主阶层,而徒步作战的士兵都是战前征召的农民,甚至奴隶,车战主导的春秋战争更像各国解决政治纠纷的比武、决斗,毕竟大家都是贵族,都是周天子的大臣,只要你认输没有必要你死我活。但到了战国时,有你无我的兼并战争取代了点到为止的争霸战,各国征召更多平民以扩军,骑兵也渐渐发展起来,汉代时战车就已从战场上消失了。


  刘裕靠它为东晋政权“续命20年”

  文物铜箭簇、弩机(东晋、南朝) 地点六朝博物馆

  传说中张姓的祖先因发明弓箭被黄帝赐姓张,但考古资料显示,弓箭早在2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被人们使用。弓箭可以远距离杀伤猎物,避免肉搏产生的伤亡,战场上也是如此。历代军队都很重视弓弩装备,从后裔射日到飞矢如蝗的赤壁战场,都少不了弓矢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中原国家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时,最有效的武器也是弓弩。

  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就展出了各形状的箭簇,时间从春秋至南朝,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在于箭簇底部形状为正三角的倒刺。这样的设计让人员被射中后把箭拔出时,会扩大创口面积。在缺少外科与防感染技术的古代,箭伤无疑非常致命。六朝博物馆还有口径大小不同的弩机、箭头,与弓相比,弩的制造工艺更复杂,射程更远。其中最大的铜质弩箭头如拳头,这种“重武器”,不仅能杀伤人员、马匹,更能对敌方士气造成打击。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其他冷兵器,弓弩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装备,因箭矢全靠手工生产,一场战斗消耗的箭簇不可计数,大量装备弓弩的军队必须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我们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气势高昂的农民起义军在近身肉搏中能轻易打垮官兵,却被官兵遮天蔽日的弓矢射杀。

  史书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个情节公元399年江南爆发“孙恩、卢循起义”,各郡迅速沦陷,农民军直逼建康,当时尚为晋军统帅的刘裕带领野战军从山东回南京勤王。起义军十几艘战船进攻石头城,刘裕“命神弩射之,发辄摧陷”,将敌人打退。后来经过一系列战斗,刘裕镇压了起义,并升官加爵,为自己又增添了一份政治资本。420年时,已经权倾朝野的刘裕胁迫东晋末代皇帝禅让退位,此时距孙恩、卢循起义爆发大致20年。

  火铳火炮曾令倭寇叫苦不迭

  文物洪武火铳(明) 地点明孝陵博物馆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抗倭援朝战场,李如松率领明军进攻日占平壤城。日军3万人守城,明军4万人攻城,并大量使用火炮、火铳。史书记载,明军发炮攻城,“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火箭布空如织,火烈风猛,直冲城里,林木皆焚。”此战明军伤亡800人,日军伤亡过万,朝鲜半壁江山光复,丰臣秀吉以朝鲜为跳板进攻的战略设想完全失败。

  火铳的原型最早见于南宋,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创建了神机营,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拿枪的部队。因为不断研发装备先进的火铳和大炮,在对瓦剌、鞑靼、倭寇、女真的作战中,明军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古籍地图显示,明朝南京神机营的驻地在中和桥以南、大校场以西,也就是今天秦淮区红花街道大明路的位置。

  在明孝陵博物馆,就展出有一件洪武五年的火铳,由于长时间掩埋在地下,火铳原先连接的木把手已经腐烂,只剩下前端金属的发射部。使用火铳时,士兵需要在枪口装药填弹。为了提高射速,镇守云南、后来葬在南京的沐英还发明了“三排射击”,前排士兵射击,装弹之时,后排士兵举铳射击,持续输出火力。这一战术的使用,比欧洲国家提前了200年。

  火器的出现改变了战场的面貌,所有冷兵器渐渐失去作用。但“人发明火药用来做烟花,欧洲拿来做大炮”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明至清初,也确实发明了各式枪炮,但为何近代之后,在面临欧洲列强的侵略时,挡不住敌人的坚船利炮呢?陆敬严在《图说古代战争战具》中认为,清朝时很多新发明没有被朝廷重视推广,很多火器只能为“八旗”所用,而最先进的火枪火药,却被用于宫廷打猎。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