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时购买一所普通民居要花几百两银子
按明朝中后期正常年景物价,一两银子能买六七十斤大米,折合人民币三四百块钱,十几两银子呢,也就相当于几千块钱。用几千块钱就能换一所带小院的楼房,这笔交易真是划算。但是刚才说了,典房只是借房,并不是买房,假如是买房的话,这点儿钱肯定远远不够
众所周知,《金瓶梅》写的是宋朝故事,反映的却是明朝风俗。
该书第一回,潘金莲劝武大郎典两间房,武大说没钱,潘金莲马上啐了他一口:“呸!浊材料,你是个男子汉,常交老娘受气,没有银子,把我的钗梳凑办了去,有何难处!”
这段描写涉及两个细节,一是典房,二是银子。典房是指用钱借房,你把钱借给人家用,人家把房借给你住,你不能收人家的利息,人家也不能收你的房租。这种交易属于明朝特色,宋朝那会儿还没出现。再就是潘金莲提到变卖首饰凑银子,同样也是明朝风俗,因为宋朝货币主要是铜钱,而元朝则强制流通纸币,用银子典房是会被朝廷查处的。
《金瓶梅》原文写道:“当下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意思是说武大郎夫妇在县衙对面典了一所房,那是一所楼房,上下两层,总共四间,房前屋后还有小院,住着相当舒服。典这所房子需要多少钱呢?很少,十几两银子而已。
按明朝中后期正常年景物价,一两银子能买六七十斤大米,折合人民币三四百块钱,十几两银子呢,也就相当于几千块钱。用几千块钱就能换一所带小院的楼房,这笔交易真是划算。但是刚才说了,典房只是借房,并不是买房,假如是买房的话,这点儿钱肯定远远不够。
崇祯十三年,北京市民傅尚志卖房,“破瓦房一所,系边房,前后共五间,坐落南城正东坊二八铺,三面议定时值价银三百十二两整(《历代契约会编通释》)。”北京南城五间破瓦房,卖了三百多两银子。
弘治十九年,苏州文豪唐伯虎盖房,地皮是现成的,只需要买砖买瓦买木料,他手头的钱居然还不够,找好朋友徐祯卿借钱,又找另一个好朋友文征明借,前后借了二百两银子,才算凑够建房款。假如唐伯虎一盖好房子就出售,能卖多少银子?肯定不会只卖二百两吧?
推想起来,要想在明朝购买一所普通民居,大概要花几百两银子才可以。当然,这也得看具体位置,偏远地区的房价要不了这么高。大家还记得清官海瑞吧?他五十八岁那年回海南老家买房,只花了一百二十两,折合人民币几万元。
历史学家杨天石推荐了郭德宏编写的《王明年谱》。“王明在苏联写过一些回忆录。由于种种原因,回忆录错误很多,王明有时候也说谎,在历史上找不到可靠的证据。这本书,提供了比较完整的中外文档案资料,有助于完整全面认识王明。”
年度盘点陆续开始了,11月18日“2014文艺推介”评审会上,十余位名家针对32部作品进行讨论并投票。该推介将最终选出20部作品,于12月5日揭晓。评审会上专家谈到了文学的式微和当代论史有三误:虚伪事实标签化、现实诉求干预客观历史、泛道德主义评价人物。
文艺评论家祝东力留意到,2014文艺推介,提名作品里文学非常少。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坦承文学式微。他打趣道,现在盘点文学作品,总是难免“有历史,有社科,有政治学,乍一看和文学没什么关系。现实变得极为稀薄,或者说,立足现实讲话,站在现实来虚构和想象,变得特别困难。”在这一点上,他尤为推崇青年作家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誉其为“2014年里可能最重要、最值得注意的小说”,究其“最大的好处”,就是“他面对现实”,“处理复杂经验时的诚恳”。
历史学家杨天石推荐了郭德宏编写的《王明年谱》。“王明在苏联写过一些回忆录。由于种种原因,回忆录错误很多,王明有时候也说谎,在历史上找不到可靠的证据。这本书,提供了比较完整的中外文档案资料,有助于完整全面认识王明。”
杨天石还和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谈及了茅海建的《戊戌变法的另面》。李昕表示,“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过去我们过多地依赖康梁——康有为、梁启超在他们变法之后逃亡国外以后写的一些东西,他们留下的史料。康梁他们作为当事人,提供的是第一手材料,也有不少历史价值,但是其中有一些失实的地方,也有个人的角度,一些错误的观察。”杨天石补充道,“康梁说了许多谎话”。“出于个人目的说谎,出于政治目的说谎,这几种情况都有。”李昕指出,茅海建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充分地利用了康梁和张之洞的史料”,“使得对戊戌变法的看法更加立体化”——“从政治关系上,张之洞是康梁的政敌,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很多分歧,而且在政治上有很多对立的关系”。
论坛现场,嘉宾主持人解玺璋总结出当下人论史常见的三大错误:虚伪事实随着标签化变成既定事实;现实诉求干预客观历史;泛道德主义评价人物——第三点在《黄金时代》引发的“萧红评价”中可见一斑,“有人看床事,有人看文事”,“重道德考量,忽视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