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在哪
85年前的今天,七七事变爆发。如今,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警醒我们吾辈自强!1937年7月7日,日军谎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日军悍然发起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那么宛平城在哪呢?
宛平城地理位置
宛平城在卢沟桥东,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年)开建,历三年而成,原为军营,后渐迁商肆民居,明清时称拱北城、拱极城。
1928年12月,因宛平县已改隶河北省,故而将宛平县公署由北平市内迁至拱极城,从此改名宛平城。解放初期宛平县仍隶属河北,1952年重新划归北京,并撤销县级建置,其原辖地区先后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县、海淀区,石景山区,其中宛平城归丰台区管辖。
宛平城西的卢沟桥是北京进出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清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城内,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
宛平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明王朝为保卫京师,宛平城在卢沟桥东。明崇祯年建。宛平城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桥头堡,1937年七七事变在这里爆发。1984年重修了城墙、城楼和瓮城。
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明王朝为保卫京师,京,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防御李自成进京。宛平城除保留了部分侵华日军炮轰的弹洞外,其余建筑都进行了修葺,已复建完工。
明末崇祯年间,为防范农民军进击京师,朝廷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居永定河东岸,正临卢沟桥,直扼京畿咽喉要道。宛平城作为卫城,形制结构与普通城池不同,城内初始并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并仅设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但“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明清期间及民国初期,宛平城均在宛平县辖区内,但非县治所在地,而宛平县作为京师附廓两县(另有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之一,为京师属地(北平府、顺天府、京兆地方)。1928年,废除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其县署由北京城内迁到拱极城,自此改称宛平城,并成为县治所在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进而挑起事端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就此爆发。事变爆发前夕,驻守宛平城的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110旅第219团3营及保安第1旅第2团第2营,共1400余人,装备有自动步枪、轻机关枪、重机关枪和轻重迫击炮等武器,另有驻守长辛店高地的中国守军可以迫击炮和大炮援战。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军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城,遭中国守军坚决反击。此后日军以协商解决为缓兵之计,暂缓攻击,7月11日后战事因日军炮轰升级。7月28日下午,中国军队在南苑战斗中失利,次日,日军即发起对宛平城及卢沟桥的总攻。29日双方激战竟日,至傍晚,日军工兵炸毁宛平城东门,日军遂突入城内,经激烈巷战,中国军队于晚八时三十分左右完全退出宛平城,宛平城遂告失陷。至今离宛平城不远的大枣山上还矗立着抗日英雄赵登禹将军的陵墓。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宛平城随同北平一起光复。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宛平城成为“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至今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专款对城墙、东西城楼进行修缮;1987年向游客开放。20世纪末,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宛平城明、清时期原貌,包括将柏油街道恢复为青石地面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卢沟桥、宛平城还举办集赏月、小吃、文娱活动为一体的“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