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为什么叫七姐诞

历史朝代 2023-03-27 09:57www.nkfx.cn历史朝代

其实七夕,又叫七姐诞。相传牛郎织女相会,这位精于缝织的仙女,就是七姐。拜“七姐”当然就是祈求觅得好的情人,或者做纺织、服装生意的祈求生意顺利。拜祭物品又比较讲究,除了往常的茶、水果外,要有针、线、布、梳等,七色彩纸(寓意各种布匹颜色)。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七姐诞”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七姐诞”(七娘妈诞)的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拜七姐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七姐;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日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七姐祈福、乞巧。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七夕节历史久远,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汉代是南北各地风俗习惯传播融合时期,西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即称为拜“七娘妈”,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姐诞

农历七月七,人称“七姐诞”,拜祀活动在晩上举行,故又称“七夕”。前些时候,有人以为这是“中国情人节”,其实是天大的误解。

在古代,我国便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它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形态的反映。到汉代,这传说强调织女是玉皇的第七个女儿,她爱上了牵牛绳的农夫。玉皇大怒,把他们分隔在银河两边,每年七月七日才让小夫妻过河一见。《古诗十九首》有“迢迢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写的正是小夫妻的被阻隔。广大女性同情七姐的受压迫,便流行拜七姐。

唐宋以后,有了科举制度,中举者往往“富易妻”。这一来,受损害的女性觉得牛郎织女虽只能一年一见,却总算是“生生世世永为夫妇。”(《长生殿》语)词人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显然,在封建时代后期,“七夕”多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祈求婚姻牢固的意蕴。

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妇女的盛大节日。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在广州,无论贫富之家,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点上香烛,“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极钩心斗角之妙”。

广州“七夕”最独特的摆设,是桌上必有禾秧。女孩子们在每年的六月下旬,把谷粒放在小瓦盆上,注入清水,过几天,谷粒发芽,长成为嫩绿色的禾秧,到“七夕”,密密的秧苗高约七八寸,姑娘们便用红纸条把青苗框着,供奉到桌上。牛郎是种田的农夫,摆放青苗,不正是牛郎的象征吗!广州人拜七姐,兼拜牛郎,分明是对夫妻团聚的期待。

另外的供品是“棋子饼”。这东西体积稍大,像棋,堆成塔状,又称“摩罗酥”。摩罗源于梵语“魔合罗”,意为宝贝孩儿。棋子,不就是“祈子”的谐音吗?过去广州的女性在“七夕”祈求生个宝贝孩儿,于是有了这独特的供品。其意虽然隐晦,心情却可理解。

从古到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七夕”拜七姐的内涵也在变化。这一天,说穿了,是妇女表达愿望和展示才能的日子。依我看,与其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不如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近年来,有些地方恢复了“七夕”的活动。作为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把它保存下来,也是必要的。不过,由于“七夕”传统的意蕴,除了展现女性的手艺以外,其他方面,已不易与现实生活衔接了。至于要表现妇女的“巧”,需要不断地更新“巧”的符号,让它更能吸引人们的兴趣。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