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永乐大帝朱棣为何抗父命而重用太监?
朱棣的帝王形象,在有些人眼中,比起他老子朱元璋还更胜一筹,于是给他戴上了一顶永乐大帝的高帽。
查考史实,这位大帝北征蒙古,南灭越南,万国来朝,威风八面,武功确实不输老爹。而在阴险毒辣、多疑嗜杀、羞辱文人等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诸如对特务与宦官的态度。
朱元璋喜欢使用特务,朱棣更加喜欢。朱元璋后期废除了锦衣卫,而朱棣又恢复了,且扩充了这支队伍。
提及锦衣卫历史,很多人都清楚,它最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创立,原属皇家卫队,后扩展为国家特务部队。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朱元璋发现锦衣卫某些军官越权和滥权行为泛起,担心危及皇权,对太子朱标这个接班人产生不利,于是下令解散这支恶贯满盈的部队。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抢班夺权的朱棣即位次年就恢复了锦衣卫,并征调了他信任的许多军官做指挥使,扩大了锦衣卫权限。这些指挥使拥有各种秘密调查之权,可以拘捕和处罚一切向皇帝朱棣挑战之嫌犯。
永乐初年,死灰复燃的锦衣卫为杀威建文旧臣,树立永乐威权,立下汗马功劳。
但朱棣还嫌不够,为了加大对大明臣民的控制,锦衣卫之外,后又加上了东厂。
这就需要重用提拨另一类奴才:宦官。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不喜欢宦官,在位期间将宦官边缘化,防范太监干政,但他儿子明成祖朱棣却特别喜欢用太监。
明朝正是从朱棣起开始大量启用宦官。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开厂,专由太监负责。所谓东厂,就是个特殊的调查机构,全称东事缉厂,意为专为皇帝缉拿钦犯,不受刑部等国家司法机关辖制。籍此,宦官权力与日剧增。
关于宦官,太祖朱元璋本来有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成祖朱棣却一反其制,听凭太监们学文化,后来在内廷设内书堂,派大学士专门教小内侍们书写。这些小太监就这样茁壮成长,日后欺士盗名,以皇权名义,犯科作奸。所以,明朝中后期太监之祸日烈、积重难返,一直伴随至明亡,不能不说始作俑者即成祖朱棣。
为什么朱棣比他老爹还喜欢特务、而且重用老爹不屑的太监?
说明他的权力欲和霸道心不逊老爹,但政治能力不如老爹。据称废相之后的朱元璋,每天可以处理上千份文件,不知疲倦,而朱棣呢,没有秘书帮忙,根本做不成什么像样的报告,这就是他成立内阁的重要原因。
而太监呢,是心有余力不足的君主另一类帮手。
朱棣权力欲超强,战斗力也较强,但治国理政却相对逊色。所以,善假于物,用好奴才就是他的棋局重要一招。
朱棣认为,宦官作为皇帝的私人仆役,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绝对忠诚,可以皇帝做任何事。所以,他给宦官们的信任大于士大夫。永乐时期,朱棣心腹有许多宦官,其中还有几个是胡人,朱棣用之不缀。那些人给朱棣执行很多不同寻常的任务。不仅刺探各种不同人物的情报,而且被任命为特派员甚至全权大使,为皇帝寻宝,执行外交使命。
有人美化朱棣,说他搞特务政治,为治官员不害百姓,这是瞪眼说瞎话。
诚然,特务们确实揭露了某些贪污腐败分子、及其与皇帝权力斗争的对手。比如,朱棣利用锦衣卫暗中监视他的异母弟宁王朱权,甚至他还刺探他的长子朱高炽,即后来的洪熙帝。还有,利用特色也抓了些他认为的贪官广西布政司参议吴翔、山东布政司参政何潒等人。但他这样做,并非为苍生,而是为了巩固个人极权。历史上,凡是暴君,是不会将任何生命放在眼里,何况草民草民。
民间史料《洪洞大槐树移民志》显示,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大肆屠杀平民,杀的河北河南交接的某一地方,只剩两户幸存者了。在山东交战区临清县及其周边,还出现了一个方圆千里的无人区。很多地方,都有朱棣屠杀平民的记载。
杀官员,杀百姓,杀奴仆。夺得皇位的朱棣,将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人轮奸。被摧残至死后,朱棣仍不放过,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在活剐三千宫女事件中,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经常还亲自操刀,残杀宫女。一位河北籍宫女受刑时斥骂朱棣: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意思是说,你自己不中用,我们和太监好,有什么罪!朱棣更加恼怒,作图遍示内宫,极尽羞辱。
可见嗜杀成性的朱棣,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乱臣贼子的压力,身体不行的压力,没文化被读书人看不起的压力,统统在登基后显露无遗。他要用疯狂的权力欲和征服欲摆脱这些压力,他掌控一切,不能让人有一丝质疑和冒犯。
虽然坐上皇位,看似天下之主,可天下人不一定认同。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朱棣一边令人修史,一边大开杀戒,将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士大夫,一个个的押赴刑场,用最残忍手段一个个处死。朱棣一生无改嗜杀气度,其所作所为令身边奴仆胆战心惊,据说一位在身边伏侍他二十年的老太监,看过主子无数次惨酷杀人。但后来朱棣杀人杀到变态地步,也不免令其胆寒,从而因恐作病。
重用宦官的朱棣,主要目的就是强化监控。即便士人口服,也未必心服。所以必须加强监查力度。于是永乐帝时期,宦官对皇帝的安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用好这些身边特务,既可以随时掌握士人动态,又可及时打压,瓦解他们的士气。可以说,这是永乐打造的明朝专制主义的一种最可鄙形式。
残暴不逊老爹的朱棣,在疑心方面更不逊老爹,朱棣可以说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多疑之君,加不加之一都可以。他所始终信任的人基本没有。
我们举个例子。
礼部侍郎胡濙号称朱棣所信任的人之一。但从他们君臣之间相处之道,我们或许能够看出多疑的朱棣帝王心术。
胡濙本来是建文二年中的进士,被授予兵部给事中之职,应该算是建文帝的旧臣。但在朱棣当皇上以后,他不仅没受牵连,还很快就被提拔为户科都给事中。很多人推测,很可能胡濙在当兵部给事中的时候,就已经投靠了朱棣,经常给朱棣通风报信,算是朱棣的心腹了。
胡濙有多受朱棣信任,从两个事可以看出来。
一是他曾经受命监督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长的很胖,腿脚还不好,朱棣本就不喜欢他,再加上次子朱高煦经常在一旁煽风点火讲皇太子的坏话,朱棣就产生了怀疑。有一次朱棣对胡濙说人言东宫多失德,让胡濙暗中调查。幸好皇太子尾巴夹的紧,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感动了胡濙,他认为并无此事,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胡濙受命寻找建文帝。朱棣让他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走遍天下州郡,秘密查找建文帝的下落。这既是一项最隐秘的工作,也是一项苦差事,胡濙常常化装成百姓,秘密打听消息,一去就是14年。后来回来歇了三年,又被派出去找了4年。一直到了永乐21年,一天晚上,朱棣已经就寝,胡濙找上门来,二人深谈至半夜,胡濙漏下四鼓乃出。二人的谈话内容虽然秘不可知,但据《明史胡濙传》记载,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估计是胡濙带来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朱棣终于放心了。
寻找建文帝、监督皇太子这样隐秘的事都交给胡濙,可见他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之一,这一点恐怕连胡濙自己都是这样认为的。但事实是这样吗?
还是让史实说话吧。史料记载,一次胡濙回京向朱棣汇报寻找建文帝的情况,把所见所闻向皇帝详细汇报。汇报完之后,胡濙准备起身告辞,朱棣突然问他都汇报完了?胡濙说是啊?朱棣接着问道你还曾经请一个土司写过一封信吧?
闻听此言,胡濙大惊失色,他惊的倒不是他曾与土司来往,而是朱棣是如何知道此事的。他常年奔波在外,去的都是穷乡僻壤,做的事又非常隐秘,很多时候连个仆人也不能带,知道的人凤毛麟角。可是朱棣竟对自己的行踪了如指掌,可见胡濙在出巡暗访的,朱棣还派了人监视、跟踪胡濙,只不过胡濙被蒙在鼓里罢了。朱棣这句话其实是在警告胡濙,你的行动我一清二楚,给我放老实点。
朱棣这句话让胡濙惊出一身冷汗,又让他心里凉了半截。他含辛茹苦二十余年,甚至连母亲病故也没能回家,竟然还得不到皇帝的完全信任,能不心凉吗?,坐在皇帝的宝座上的朱棣,权力欲达到了变态程度,会绝对信任哪一个臣子呢?
你凉任你凉,老子就是谁都不信,誓死驾驭一切这就是爱用宦官的永乐大帝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