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应对台风

历史朝代 2023-03-27 09:57www.nkfx.cn历史朝代

关于“台风”这一词的来源有两类说法,一类是转音说,也就是有广东话、闽南话中的“大风”“风台”甚至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的根据希腊史诗中的人物Typhoon转变而来。另一类则是简单的源地说,由于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故此得名。无论如何,中国古代的台风相关记载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沿海,相关的防治行动自然也以此为中心展开。

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台风带来的也并非全是灾难,当初忽必烈两征日本,便都是遭遇台风惨败而归。

据记载,1281年8月中旬,十四万元军乘坐战船浩浩荡荡两路进攻,已经抵达了九州港口,却正好遭遇仲夏台风。高丽水手事先有所觉察,试图将船开往公海避险,但一切都太晚了。

在迅雷不及掩耳的狂风面前,这些傲立北方草原的战士毫无抵抗力,他们要么葬身大海,要么困在岛上被日本军屠杀或俘虏,最终仅有三万余人生还。

直到上个世纪,人们在当年战场附近的海域还能够打捞到元世祖舰队的遗物。而日本作为两次台风的最大受益者,在那个天皇神化的时代,“神风”的传说则成为了凝聚岛国民众信心的救命稻草。

但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台风带来更多的是财物乃至生命的丧失,自唐朝至今的一千多年间,史籍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有关台风肆虐的记载。

例如,元朝大德五年七月初一,“大风,屋瓦皆飞,海大溢,潮高四五丈,杀人畜,坏庐舍,漂没人口一万七千余”。

永乐九年九月的雷州府“飓风暴雨,淹遂溪、海康……溺死千六百余人”,吴川地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丁巳秋七月十四日飓风大作,倾屋拔木,有舟飞屋”。

历朝历代,台风之灾均屡屡见于史书,由于常常伴随着山洪和泥石流,可谓毁天灭地,危害不可估量。

华夏的先人们是否有能力预测台风,从而防患于未然呢?

由于没有气象卫星等高科技装备,彼时人们只能基于动物栖伏或云色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根据经验加以预测。在东南沿海的民间有“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台来”的说法,认为六月只要打雷,那就肯定没台风;而七月一旦打雷,台风便会接踵而至。

晚清时期的施鸿保常年来往于江西、福建,根据当地的山川、气候和民俗著有《闽杂记》,在书中他介绍道:“每当台风来临前夕,必定会有鱼形云在空中漂浮。若云色为白,则预兆台风来势缓和;若云色呈黑,那么台风势必凶猛。”

而有关台风的移动规律,嘉庆《雷州府志》记载,如果自东北方起风,那么一定先向北后向西移动;如果自西北方起风,那么一定先向北后向东移动,总之会终止于南方。倘若不是终止于南方,那么台风还会再来第二次。

话说就算到了今天,依靠卫星获取的天气预报也常有不准确的时候,古人这种“看云识天气”的实际效果就更可想而知了。这些依靠经验的预测主要是让官民有提防之心,关键还是要看台风汹汹杀来的时候如何应对。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建筑选址方面有了一些防风上的经验。根据考古研究,我国迄今所发现得旧石器时代人类所居住天然洞窟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洞口极少朝北,这便是为了避开冬季的寒风。

到了此后千百年间,风水学不断发展,“藏风聚气”成为建筑选址的一项重要原则,即北有高山(玄武),西、南有小山(白虎、朱雀),东方有河流或大道环绕而过(青龙)。

如此一来,冬天可以阻滞北来的冷风,夏季可以导入东南风。

对于沿海地区而言,如此的选址恰能够衰减旋转而来的台风。此外,由于东南地区多为丘陵地形,因此村落上常选择南向坡地,前低后高布置房屋,四周树木环绕,既能防风排涝,又能通风纳阳,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了。

房子位置选得好与不好,应对小型的暴雨大风或许更加有效,像台风这样的大招儿,可以让十里八村瞬间化作乌有,恐怕任你南北西东,高低远近都无法幸免。

所谓人定胜天,这个时候还是要看防御工作做得如何。具体来说,应对台风的主要方法包括修筑海堤和植树造林两种。在修堤方面,几千年来与我们母亲河的数次交锋,已经让华夏儿女有了丰富经验。

早在南宋年间,为了保护和及时修理受损的堤坝,就实行了岸长责任制,所谓岸长自然是专门负责管理海堤的人员。

到了明清时期,海堤根据千字文、二十八星宿和天干地支等号进行分段管理,机制日趋完善。而在种植防风林方面,雷州百姓可谓典范。

据《海康县志·舆图志》记载,雷州城东是一篇旷野,知府伍士望将旧土笼加筑高大,上面种上榕树,数年便成了一片蓊蓊郁郁的树林。所谓土笼,实际上是在竹笼李装上土石制成的防御性堤岸。种植榕树不仅可以加固堤岸,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大大降低台风侵袭时的风速。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们在应对台风时还经常大力执行一项其实没有什么卵用的措施——祈福禳灾。据明清史料记载,雷州府和高州府所辖各县都设有风云雷雨山川坛,用于专门祭祀风雨雷神。

除此之外,沿海各地最常见的便是妈祖庙、天妃庙和天后庙等庙宇,其实供奉的都是妈祖林默娘。据说林默娘是宋代闽越莆田望族后裔,通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

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遍布礁石,在此遇难的渔舟商船不计其数,他们常常得到林默娘的救助。这位海上女侠的故事越传越神,甚至能“乘席出海”“预知休咎”,在她于一次海上救援中不幸身故后,林默娘的形象也被不断神化。

祈祷虽然是一种消极迷信的做法,但对于当时的广大百姓而言,妈祖神实在是他们面对灾难的重要精神寄托,是他们有勇气抗争的力量之源。

面对大自然,人类是渺小的。虽然我们总说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但实际上是要保护我们自身不被恶劣的环境所毁灭。地球是不灭的,但生命是脆弱的,纵使力大无穷或者家财万贯,也不能以一己之力抵挡洪水滔滔,烈火熊熊。

天灾虽然会让我们失去家人,远走他乡,却不能磨灭我们的生存意志。在苦难中薪火相传的华夏儿女,将祖先留下的与自然抗争的宝贵经验继承并不断发扬,而这正是文明最闪光的地方。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