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也有京白梨 深得皇帝喜爱
承乾宫的梨花
紫禁城肇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落成。倏忽之间,即将迎来600年的诞辰。
600年间,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粪土当年万户侯。而紫禁城草木,却葱茏葳蕤,生生不息。它们无疑是600年紫禁城有生命的见证者。
早先,游客游览故宫的时候,多是围绕宫廷建筑,走马看花。近年来,故宫展览越来越丰富,文物活了起来。
游客多了,自然游览也就细节化、个性化了。记得一个春日,当我在故宫珍宝馆从事志愿讲解服务的时候,一个游客忽然向我打听承乾宫的梨花开了没有?
我很愿意听到这样的问询。不仅仅乐于回答,而且回答的时候,心中的花儿好像也绽开了,恨不得把游客立刻就领到承乾宫去。
让文物活起来,是一种比喻。但故宫里的草木,真的就是活的文物。
故宫里的京白梨在哪儿?
在故宫的开放区里头,有两处可以看到梨花。
寿康宫门前有两棵梨树,承乾宫门前有一棵梨树。这两处的梨花,寿康宫的要比承乾宫的早开三四天,在三月底就已经彻底绽放了,而承乾宫的差不多能坚持到清明。
寿康宫位于紫禁城外西路,在清代为太皇太后、皇太后颐养天年之所。乾隆朝孝圣宪皇太后、嘉庆朝颖贵太妃、咸丰朝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居住。
承乾宫位于东六宫,明代为贵妃居所,清代为后妃所居。明崇祯帝宠爱的田贵妃、清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都曾在此居住。
在很多年前,王世襄先生的哲嗣敦煌兄就神秘地对我说,宫里头有京白梨你知道吗?
我的眼睛一亮,我说在哪儿啊?王敦煌露出狡黠的神色说,我不告诉你。
这爷俩都是一个毛病。啥事都喜欢说半句留半句,有一次王世襄跟我说马上要出书,我问什么书?老头说,保密!
王敦煌之所以跟我说宫里有京白梨,是因为我对京白梨做过一些调查研究。
敦煌兄很认可我对京白梨的那些研究成果。
我曾经转遍了故宫开放区,也没有发现京白梨,终于等到寿康宫开放了,我看到了那里有两棵老梨树,我于是就眼巴巴地从春天盼到秋天,我倒要看看故宫的京白梨到底在哪儿。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寿康宫的梨树坐了果,我兴奋得跳了起来。这就是紫禁城里的京白梨啊。
这是惟一冠以京字头的水果
紫禁城里头种植京白梨,想来也是有缘由的。
京白梨是所有水果里头,惟一一个冠有京字头的水果,而且京白梨的原产地就在北京。
京白梨的诞生地就在咱们北京门头沟东山村的青龙沟一低洼有水处,大约在清代中期,这里出现了一棵自然变异的梨树,因为品质优异,于是广为种植,并成为宫廷贡品。到了清朝末年,京白梨的种植已经扩大了面积,已不仅仅限于东山、孟悟两村,更扩展到了妙峰山、军庄、潭柘寺诸乡。
京白梨又名北京白梨,因为个头很小,还叫小白梨。在果形上有平顶、尖顶之分,果皮有细皮、粗皮之别。但品质最优的当属细皮平顶的品种,俗称荸荠扁儿。京白梨纵径约4.6至5.5厘米,横径5.4至6.9厘米,单果重75至117克,因为果形标准,把京白梨一个一个摞上去,通常可码六七个而不倒。关键还在于内在品质,它的皮极薄,以至于梨与梨之间互相摩擦就会产生褐色的擦痕。经过后熟的京白梨芳香扑鼻,室内放上几个京白梨,往往香气盈室,沁人心脾。果肉细腻,食之汁水四溢,因为石细胞极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所以入口即化。
宫里的未必比得上村里的
从寿康宫的两棵京白梨的树径粗细分析,这两棵树树龄并不是特别老,最早也就是清末种植的,那时京白梨作为朝廷贡品,深得皇帝乃至后妃喜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从门头沟引种两棵梨树自然也非难事。
不仅仅要赏花,还要吃梨,那么就得种两棵,因为京白梨虽然是雌雄同花,需要异株授粉。
宫里头毕竟是宫里头。东山村的京白梨之所以品质卓越,除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一面向阳,夏季昼夜温差高达20摄氏度,地下水资源丰富,还有就是京白梨要想好吃,需要跟不同种的梨相互授粉,比如京白梨的授粉最佳拍档是小香梨或者烂酸梨,这在过去都是梨把式的不传之秘。
橘生淮南则为橘,道理一样,虽然我没有吃过这棵树的京白梨,梨的品质一定是比东山村差远了。
不过宫里头既然能吃到进贡来的京白梨,自然也不会指着这两棵树能结出多好的果子。
说白了,也许此地主人就是闲得没事,于是要求整两棵京白梨树,住这儿的都是太皇太后啊,岁数大了,牙口肯定也不行了,只能吃口儿软软乎乎的京白梨了。
老太太春天看看花儿,秋天尝尝鲜儿。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