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草、鹤顶红、蒙汗药

历史朝代 2023-03-27 09:58www.nkfx.cn历史朝代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赐自尽”还是“毒杀亲夫”,从来就不缺和毒药有关的传说,再加上武侠小说的渲染,我们的生活里仿佛剧毒横行,只要把那无色无味、无影无踪的毒药朝别人杯中轻轻一弹,似乎一切都可以搞定。事实真的是这样子吗?武侠小说里的这些神药真的存在吗?

断肠草,不断肠

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的人,都会对杨过用断肠草解毒的情节印象深刻。小说中,杨过因为中了情花毒而痛不欲生,幸亏情花园边的断肠草救了他。断肠草究竟是—种怎样的植物,误服了它是否真能断肠?

其实,民间口口相传的“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植物的通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断肠草一那些具有剧毒,能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并且可以让人毙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断肠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乌头,以及卫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断肠草家族”的成员。在这些毒物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了。

那么,断肠草真的能让服用者断肠而亡吗?有一种说法,断肠草的名字来源于那位尝遍百草的神农氏。据说,神农氏之所以能尝百草,是因为他随身携带着一种万能解药。在吃下毒草时立即服用,就能化险为夷。有一天,神农氏吃下了一根藤条上的叶子之后,顿感腹中翻江倒海,火烧火燎,于是立马服下万能解药,但无济于事,因为他的肠子已经断成数节了,在没有外科技术的情况下,神农氏就这样英勇牺牲了。他吃下的一片叶子,就是断肠草。

这种“叶片断肠”的传说有些过于戏剧化,如果不是吃下锋利刀片或者强酸强碱,我们的肠道是不至于在瞬间断成数节的。所以,在一般的改良版的民间传说中,断肠草的属性被改成了“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

实际上,断肠草引起的肠胃症状,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毒素会破坏肠道,我们的中枢神经才是它们瞄准的目标。断肠草中所含的生物碱—钩吻素,是一类效力极强的神经抑制剂,它们会抑制呼吸中枢和运动神经的正常运行,甚至会直接让心肌停止收缩。中毒后,心跳和呼吸会逐渐放缓,四肢肌肉也会失去控制,最终因为呼吸系统麻痹死亡。

至于在中毒初期表现出的口咽灼烧、呕吐、感觉像是肠子被斩断了一样,不过是神经系统受到干扰的外在表现罢了。实际上,有些心脏病患者也会有类似的症状。说白了,断肠草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把人的肠子搞断,而是把人活活憋死。

砒霜总是在江湖上出没

虽然断肠草在江湖上十分知名,但要说它是古代毒药之冠的话,砒霜肯定不干。砒霜学名三氧化二砷,白色无味,它的威名可谓无人不晓。在古代,它廉价易得,急性中毒后又没法抢救,因而被广泛使用,可以说是跨越了阶层、地域与时空的“经典毒药”。

《水浒传》中,潘金莲用它毒死了武大郎;《玉堂春》里,苏三锒铛入狱,祸水也是它。砒霜不仅大剂量可叫人急性中毒,迅速死亡;小剂量也能让人慢性中毒,使生命悄然结束,拿破仑就是有名的“冤鬼”。据考证,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流放时,被侍从德蒙瑟隆不断地在食物中加入少量砒霜,导致蓄积性慢性砷中毒,最终一命呜呼。

更重要的是,古代对它并无有效的检测方法,所谓“银针试毒”并不靠谱。直到1806年,才由德国科学家瓦伦丁·罗丝实现了对人体组织中的砒霜的检测。,砒霜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好,反而会沉积下来,,用砒霜在酒水中下毒是有难度的,估计古代多是混在饭菜等半固体食物中下毒。

砒霜无疑是一种致命毒药,但它并非一无是处。砒霜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就能够起到很多作用。历史上,早有将砷化合物用以治疗昏睡病、肺结核、皮肤病等顽疾的记载。追溯到希波克拉底时代(注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名医,被称为西医之父),砒霜就曾被用来治病。砒霜的药用达到顶峰时期,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药师都会使用这种药品。

今天,由于新的药物层出不穷,砒霜的使用已经得到严格的控制,在治疗一些寄生性疾病时,仍然少不了砒霜的帮助。

与砒霜有齐名的毒药还有“牵机药”。南唐后主李煜因一首《虞美人》被赐死,而所用毒物“牵机药”也令他死后身体严重变形“前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从症状看,这“牵机药”很可能就是马钱子。马钱子的毒性也很剧烈,致死量只需约10克。马钱子中的士的宁以及马钱子碱是极强的中枢兴奋剂,大剂量摄入,会引起强烈的脊髓冲动。中毒后人体会出现全身强直性痉挛,还会有双目凝视、牙关紧闭等症状,面部带着一种诡异的狞笑—直至死亡。

并不存在的鹤顶红

断肠草与砒霜虽狠,却并非最厉害的毒药。要说杀人于无形的两大剧毒,非鹤顶红与鸩鸟的羽毛莫属。不过,这些所谓的“毒药”却并非像它们传说的那样致命。

在古人朴素的世界观中,艳丽的东西都不太安全,而丹顶鹤头上那一抹鲜红,很可能成为了人们恐惧的根源。实际上,成年的丹顶鹤在体内激素的作用下成了“秃顶”,头顶的鲜红不过是皮肤的特殊颜色而已,类似于公鸡的鸡冠,并无特殊的毒性。

那么,毒药鹤顶红的传说又从何而来呢?一种解释是,中国的语言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避讳”现象,将一些不好的词汇替代为较委婉的说法,比如把“去世”说成“驾鹤西归”,把“厕所”称为“五谷轮回之所”。而“鹤顶红”很可能就是红信石的代称,这是一味中药,是由砷华、雄黄、毒砂等含砷矿物煅烧加工得到的含有砒霜的混合物,因为含有硫的杂质而呈红色,俗称“红砒”,其毒性要比纯净的砒霜小,更不可能有“鹤顶红”那么神奇的毒性。

成语“饮鸩止渴”指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问题。而这鸩酒,则是用一种叫做“鸩”的鸟的羽毛,在杯口轻轻拂一下,酒的色香味丝毫未变,而喝下去的人却从此一醉不醒。

这听起来十分神奇,但实际上,“鸩”仅仅存在于上古传说中“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之头”(《山海经》),也就是说,这种大鸟以捕食毒蛇为生,周身羽毛都有剧毒,特别是长脖子下那一圈赤色羽毛。但后世史书中,似乎再也没有抓到过“鸩”的记载,的羽毛就更无从得到了。,这类毒药多是古人臆测和创造的,实际上并不可信。

蒙汗药是怎么造出来的

但凡读过武侠小说的人,对蒙汗药必定不陌生。《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书中就多次提及蒙汗药。由于蒙汗药如此神奇,以至于很多人都猜测它是小说家们的虚构。但据学者考证,历史上确有“蒙汗药”这种东西,一些医药学家甚至给出了它的大致配方,其中曼陀罗花、乌头、押不芦、醉鱼草就是蒙汗药的主要成分。

我们根据小说中对蒙汗药的描述可以发现,蒙汗药并不是无色无味的,将它掺在酒中能使酒变浑浊,一些武艺高强的老江湖也可以闻出它的味道。人服用蒙汗药后,会迅速被迷倒,丧失知觉,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神智。这听起来颇有点像医学上用的麻醉药品。其实,蒙汗药就是源自古代的麻醉剂,它本用来辅助做外科手术,只是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做了别的用途。

曼陀罗花是制作蒙汗药等一类麻醉药的主要成分。曼陀罗花原产于印度,它的花、叶、果实各部分都含有生物碱,均可以做药用,,当中起麻醉作用的几种生物碱,却大多都存在于花中。这一类碱可以阻断人的副交感神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人的肌肉变松弛,汗腺分泌汗液受到抑制,这也是“蒙汗药”名字的来源。

,蒙汗药的成分不仅仅是曼陀罗花,还有乌头、押不芦等。这些均是有剧毒的药物,所以大大加剧了蒙汗药的功效,食用过量会使人毙命。《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羽中箭受伤,箭头有毒,其毒即是乌头毒。后得神医华佗刮骨疗伤方才治好,可见其毒性厉害。

与乌头毒性类似的“押不芦”原产于阿拉伯国家,宋代开始传入中国。押不芦形状类似人参,传说能够令人起死回生。南宋周密着的《癸辛杂识》中说,华佗之所以能够剜肠涤胃为人治病,全依赖押不芦的麻醉作用,只需将少许押不芦磨成粉状掺在酒里喝了,便会全身麻痹而昏死。

随着当今学者对蒙汗药的关注及其研究,使得它不再只是一个出现在古典书籍中的传奇。新中国成立以后,医学专家根据古典书籍中对于麻醉药的记载,制作成了多种中药麻醉剂,使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麻醉药大放光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