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蜀建兴六年(公元228)春,诸葛亮第一次率军北伐的战前军事会议在南郑召开,本想要细化“出秦川”这一行军线路图的诸葛亮,却意外地遭到了不同意见。大将魏延提出了一个更大胆、更富挑战性的作战计划——子午谷奇谋。所谓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要求自己亲率五千精兵由子午道快速到达长安城下,一举拿下长安,然后再由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道赶到长安支援,从而占领咸阳以西的关中之地,继而蚕食西部地区的作战计划。读古代历史故事,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诸葛亮
诸葛亮太过谨慎,也出于对魏延的不放心,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导致三伐中原不成,反战败于五丈原,最终成了千年遗恨,并为后世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这样说未免有失公允。虽然诸葛亮的确是对魏延不放心,但从当时局势来说,诸葛亮否决魏延之计谋,可谓是明智之举。那么诸葛亮为何不采纳子午谷奇谋?他北伐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我们知道,曹魏、东吴、蜀汉三国鼎立,蜀汉最为弱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提出北伐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其实这仅仅是政治口号而已。自从蜀汉丢掉荆州之后,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非常明显,曹魏的人口总数在680万人左右,而且占据整个北方,蜀汉占有西南益州,仅有人口100万左右,常备军也只有10万。诸葛亮很明显的看清了这一点,那么,诸葛亮为何又要北伐呢?他在《后出师表》中写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是以战求生!通过不断地对曹魏发起战争,来削弱、蚕食其实力,扰乱其经济的恢复,为蜀汉政权求得生存的空间与时间!
既然诸葛亮想通过北伐来扩展生存空间,那么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正是速夺关中的良策么?应该说,诸葛亮非常清楚双方的实力,他北伐的兵力只有区区10万人,而曹魏在关中地区设有重兵,曹魏以曹真为雍、凉都督,总辖该地区的兵力,又设置关中都督,以夏侯楙率军坐镇长安,据估计曹魏在关中一带的总兵力多达20万。诸葛亮如果采纳“子午谷奇谋”,无异于和与曹魏在关中平原展开决战。以10万攻击20万,以步兵攻打骑兵,长途奔袭、补给不足的蜀军能有多少胜算?如果输了,蜀汉无疑提前选择了灭亡,纵然赢了,曹魏依然拥有几十万大军,而蜀汉还有多少后备兵源可用呢?所以不是诸葛亮谨慎,而是他不能与曹魏决战,因为他不能输,也输不起。
那么,既然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计谋,那他准备怎样做呢?他把目光放到陇右。我们再对三国的士兵作个比较,魏国善于使用骑兵,适合平原作战;蜀汉善于使用弓弩兵,适合山地作战;吴国善于使用水军,适合水上作战。从这一比较就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何把目光放在陇右。陇右的兵勇和良马有名,董卓的凉州兵团以及马氏父子的马家军都是当时精锐的陇右军队。若控制陇右,就可以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与曹魏作战。,陇右居住了许多羌人,诸葛亮也看中了羌人的作战能力,马超的弟弟马岱一直跟随诸葛亮北伐就是例证。以诸葛亮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使羌人归附不是问题,这为蜀汉增加了许多生力军。,陇右联通西域,控制陇右有利于蜀汉与西域的沟通。
在诸葛亮看来,要北伐成功,夺取陇右是关键。所以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谋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