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臣子上朝面圣为什么要行“趋礼”?
电视剧《楚汉传奇》里,有许多大臣在朝堂的镜头,很多观众可能还记得,他们两袖张开,碎步疾行,因为穿的是宽袍大袖,所以看起来和小鸟要往高飞差不多。其实,这是古代礼仪的一种,就叫“趋礼”——要不怎么说,《楚汉传奇》算是古装历史剧中比较严谨的呢。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趋礼
趋,东汉一本训解词义的书《释名》中,“缓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从这儿就看出,趋,速度介乎走和跑之间(古代“走”是跑的意思),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小跑,不过跑的时候,两臂还要张开。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里就有孔子行趋礼的记载,比如《乡党》篇,说孔子时会见宾客和面见君主时,“趋进,翼如”,历来的翻译都是“快步疾行,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趋礼是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臣子对君主、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卑贱者对高贵者时常常会用到。比如《礼记·曲礼》中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再举孔子的例子,“子见齐衰者(穿丧服的人),冕衣裳者(穿正式礼服的人)与瞽者(盲人)……过之(经过的时候),必趋”。这种礼节的产生非常早,至少在春秋战国就很严格了,实施的时间也非常长,一直到清朝还有。《清史稿》中记载乾隆内禅给嘉庆的典礼,就有“太上皇帝御中和殿升座,嗣皇帝殿内西乡立,鸿胪寺官引执事大臣按班,不赞,行九叩礼。侍班者趋出,就外朝位”的描写。
为什么趋进就表示敬意呢?仔细想一想就明白了。比如说皇帝要见你,你一步三摇慢慢腾腾去,明显是不把皇帝当一回事嘛,“慢君”之罪的大帽子就扣下来了;如果是三步并作两步往过跑,一来不庄重、不稳重,有失大臣之体;二来,你这么着急,是想刺王杀驾吗?说你谋反也是可能的。不能快,不能慢,中国人讲中庸,就只能“趋”了。中国是礼仪之邦,行走坐卧都得符合礼仪的要求,否则就不配是个贵族,不配是上流人士。我们中学时都学过《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那一篇,“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龙年老体弱,去见赵太后时是“徐趋”,到了太后跟前,还要道歉请罪,可见要求之严,即使是被我们现在的人嘲讽说“卖萌”,也顾不了太多了。
当然,有三种情况可以免于趋礼,“帷搏之外不趋(因为已经离开尊者和长辈的视线),堂上不趋(因为狭窄跑不开),执玉不趋(玉是贵重的礼器,跑得急打碎了不好)”,除此之外,就得靠君主的恩宠了,史书中比较早的记载在《史记·萧相国世家》里,因为萧何功劳太大,刘邦特地给了萧何“剑履上殿(佩剑穿鞋去见皇帝),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召见的时候,不喊名字)”的殊荣,在此之后,获得这些待遇的还有王莽、梁冀、董卓、曹操、司马懿、萧衍、侯景、杨坚、朱温……大家发现其中一个共同点没?除了萧何,都是大奸臣啊。他们造反或篡位前,最后一个举措就是逼皇帝给他们“入朝不趋”的殊荣。因此上,五代后,再没有一个皇帝愿意给臣子这样的待遇,也再没有一个臣子愿意接受这样的殊荣——就算是要造反,也没必要赤裸裸告诉天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