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属于什么学派?
公孙龙,姓公孙,名龙,生于公元前320年,卒于公元前250年,战国时赵人,中国战国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做过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曾和当时着名的辩者,逻辑学家,其思想特征是“别同异,离坚白”。
“别同异,离坚白”从实质上说,就是把事物性质孤立地加以夸大,强调绝对分离,从而否认其间有统一的联系;反映在逻辑问题上就是认为每一概念都是孤立自存的,片面强调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独立性。公孙龙以“白马非马”着称于时,又持“坚白石离”之说,被称为“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由于受当时诡辩思潮的影响,公孙龙在逻辑上犯有严重的诡辩错误,可以说是邓析以后真正集古代诡辩学派之大成的代表人物。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白马非马
《坚白论》,“坚白石二”使公孙龙得到“离坚白”学派的别名。他的“离坚白”说,是从对“坚白石”的分析开始的。他说,人用眼睛,只见石头是白色的,不知道石头是坚硬的;用手摸,只知道石头坚硬,不知道它是白色。在眼睛看时,“坚硬”藏了起来,即“离”开了,在用手摸时,白色又离开了。他认为,白色和坚硬并不是结合在石头里面,而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他否认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否认认识的辩证法,犯了绝对主义的诡辩论。但他发现了在“白马是马”这个常识性的、习焉不察的判断中,存在着个别和一般的差异、对立关系。这对于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贡献的。
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着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可以算是一位非常有趣的哲学家。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比如说,“白色的马是马”,这个判断为人们的常识所知,无须乎怀疑。然而,公孙龙怀疑了,提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哲学命题———“白马非马”。
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子有许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公孙龙子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於是公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后它说服了守城官,於是就骑着他的(不是马的)白马进城去了。
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
“马”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於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
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歧义)类型的谬误。
“是”这个字可以被用来表达”属於”的关系,例如,白兔是兔。
“是”这个字也可以被用来表达“等於”的关系,例如,孔子是至圣先师。
守门官的意思是:“马不可进城,白马是马,所以白马不可以进城”
在这里,“是”被用来表达“属於”的关系。
当公孙龙子论证“白马不是马”时“是”被用在“等於”的关系。
所以,简单的说,他们其实是鸡同鸭讲。不是谈论相同的一件事。
公孙龙子的论证是有效的,而他的结论,“白马不等於马(白马非马)”也是对的。但并不能用来反驳守门官的规则:凡是属於马的都不能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