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的节日起源
上巳(s)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接下来是趣谈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巳节的节日起源,欢迎大家阅读。
上巳节的节日起源
上巳(s),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朝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当前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汉朝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 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诗 郑风 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以祈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就已相当盛行;而在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人亦把此碑帖称为《禊帖》)与曲水流觞类似,古时上巳节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唐朝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据宋朝吴自牧《梦梁录》三月条载,唐朝时,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
宋朝以后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但一些习俗仍在流传。明初时,朱元璋皇帝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这天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病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汉朝时,三月上巳的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估计其受欢迎程度大概和我们当前的圣诞节差不多。《汉书 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魏晋后,三月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活动,也许是为便于记忆吧。《宋书 礼志二》记载《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于此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这里说明了原出于祭祀,同时也说明了汉以后不再作为祭祀仪式,而变成了宴会游玩的活动。
- 共2页:
-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