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清官文化”都包含哪些内容?

历史朝代 2023-03-27 09:58www.nkfx.cn历史朝代

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字热播!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张养浩……这些古代清官,既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难以释怀的廉洁情结,也启发人们思考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如果不解决官员的贪腐、奢靡、纵欲、享乐问题,必然会导致人亡政息、国将不国。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电视剧《于成龙》剧照

清官之念

长期以来,在古代史料典籍的文字中,在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中,对官员都有这样一种理想期盼他们心中装着百姓,恪守着“清、勤、慎”为官箴言;他们公正无私、廉洁自律、大义灭亲;他们为了百姓,不惜丢掉乌纱帽,自毁锦绣前程,敢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做斗争;他们不惜牺牲身家性命,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就是历史上的“清官”,百姓心目中的“好官”。

从历史上看,“清官”一词出现的时间要比“循吏”“良吏”“廉吏”等词汇稍晚一些。最早见于《晋书·何遵传》中(何嵩)“宽弘爱士,博观坟籍,尤善《史》、《汉》,少历清官,领着作郎。”“清官”是中国话语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特有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受宋元民间清官文学的影响,由民间用语转而被吸纳至官方法律文书中的。

那么,清官(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官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清官呢?应该说,不期衡量清官标准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汉朝中期以后,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教化的成效往往很难考核,所以从三国末年开始,“清、慎、勤”又成为衡量“好官”的标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严于律己、鞠躬尽瘁、言传身教、秉公执法、公正不阿、犯颜直谏……都是用来形容“清官”形象和品行的。

在奉行官本位思想的封建社会,“清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官德与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时光荏苒,时移世易。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渐式微甚至消亡。,“清官文化”却是长兴不衰。在反腐败斗争日渐深入的今天,报刊上在宣传清官,影视剧在热播清官,老百姓也在热切地呼唤清官,充分显示着“清官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表达着中国人心中浓厚的“清官”情结。

清官之德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其治国理政的基本路径。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早在三千年前,周公就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儒家还主张以德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儒家文化向来重视个人的道德操守。“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等。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中最闪光的思想内容,也是传统“清官文化”的基因与来源。

清官之德,核心在“清廉”二字。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廉”是为政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清廉”乃为政之本。“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书·宣帝纪》),“廉非政之极,而为政必自廉始”(《揭溪斯全集》第三卷)。可以说,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另一方面,“清廉”是士君子之大德。“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臣规·廉洁》),“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真德秀《西山政训》)。可以说,为政清廉,不以权谋私、不贪污受贿、廉洁奉公都是清官必备的品德。

清官之行

    共2页:
  • 12下一页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