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道教有何不同?佛教如何最终成了三教之
在汉民族的宗教生活中,释教与道教分别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二教以完善的教义系统、丰富的神灵体系收获了众多信徒,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常言道文人相轻,宗教之间亦是如此。由于在教义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不同,释道这两大宗教之间总是会产生分歧和论争。那么,这两大宗教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呢?
,释与道的起源不同。道教是我国的原住宗教,早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它以古代的原始宗教为基础,以道家学说为理论支柱,通过糅合鬼神祭祀、神话传说、方技巫术等民间信仰发展而来。其尊老子为神明,将老子的著作作为经典传颂。
而释教则是外来宗教,其传世人释迦牟尼比孔子的生活年代还要靠前,所以其比道教出现得早,后者在东汉时期才建立起教派,而这时,释教也恰从中亚各地区传入。虽然是外来宗教,释教的适应能力极强,为了发展壮大自己,它不断地吸收当时的流行思想,并且对自己进行本土化改造。传入之初,它就曾吸收了神仙方士的宗教迷信思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它又和玄学扯上了关系,再后来,它衍生出了不同的宗派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宗教需求。终于,释教从外教变成了深受统治者重视的三教之一,而除了它之外,其余的两教全部都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极善于用宗教为自己的统治加上一层厚厚的保护膜,用宗教作为麻痹民众、笼络人心的工具,所以虽然释道来源不同,但都同样深受重用,有名望的道人、大师深受礼遇。,这二教在发展之初都曾受到过打压,不过随着它们的发展壮大,上层社会也只有顺势而用之了。
,释与道的修行目的不同。道教将“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徒众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求得正道,羽化飞升。成仙后就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这是其对人生的极致追求,是俗世享乐祈愿的一种变形。仙们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远离红尘,不受世俗拘束。在教化民众、救苦救难这些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释教认为人世皆苦,只有超脱生死、不入轮回才能够获得解脱,所以他们的修行也是为了求得正果。从修行结果来看,释与道之所以修行似乎都是因为想要从自身走向它们心中的本源,从而获得超脱。但细究之下还是有差别的。以上已经说过,道教注重个人的自在,而释教则更多地心系世人、关心尘世的疾苦。菩萨们有的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有的则甘愿倒退果位,继续在世间度人,他们的愿力全部都与民众有关。相比较道教徒们的清心,释教徒们最大的特征就是慈悲心。慈悲,则以世为怀,兼济天下。
,释与道在世界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道教其实有一个很朴素的观点,那就是看待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要从最本真的角度出发。所以这才没有那么复杂的、兼济天下的修炼目的。也不会有各种神灵们的复杂排位。道教的神明们虽然谱系杂乱,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等级落差,不像释教那样有着严格的等级分类。从道的角度来看,释教的大爱也是一种执着,是没有看透的表现。而在释教眼里,道教神明虽然修炼成了仙身,拥有了极长的寿命,但仍在轮回之内,仍然要受苦,是一种不完全的超脱。由此可见,这两教之间都对对方的修行表示怀疑,无法在本源问题上获得意见上的统一。
宗教是一种玄妙的东西,只对信奉它的人起作用,于旁人而言只是隔岸观花,始终难以领会其中的妙处。
更多的时候,无论是修道还是参禅,更多地都是对自己的内心起作用,修行即是修心。只不过在道教,修心是为了开发身体里的无限潜能,在释教,修心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真谛、获得超脱。根据直观的印象来看,释道二教最有诸多不同,但其在修行中都要求清心寡欲,这种要求和坚守无疑是浮华的花花世界里的一股清流。
从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刘邦陆续对他的主要功臣下手,第一个对付的功臣是楚王韩信,他利用云梦事件夺了韩信的领地,将其软禁在京。同年发生了匈奴入侵事件,刘邦怀疑韩王信叛国,韩王信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匈奴。韩国是第二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云梦事件后一年,刘邦到了赵国,辱骂赵王张敖,次年发生了柏人事件,刘邦成功利用柏人事件废黜了赵王张敖,把赵国给了儿子如意。赵国是第三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到汉高祖十一年,吕后杀了软禁在京的韩信,又劝说刘邦杀了梁王彭越,梁国是第四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彭越的惨死激起了英布的谋反,战争持续到汉高祖十二年,英布战败被杀,九江国是第五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
,一贯得到刘邦信任的相国萧何也曾一度被打入大牢,和刘邦光屁股玩大的好朋友燕王卢绾也因为受到猜疑,被迫逃亡,此后异姓诸侯王只剩下长沙王一家。刘邦还一度打算杀樊哙,至此除了明智的张良假托求仙问道,退隐江湖而得以幸免,其他主要功臣几乎无一能不受猜忌,刘邦对功臣的无端猜忌和无情屠杀,仅逊色于后世的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刘邦对功臣的无端猜忌和无情屠杀,与他的心理历程有极大关联。
其一刘邦小时候就不得老爸欢心,野史相传刘大妈在大泽中怀孕得刘邦,多少有点野合私生子的嫌疑。而刘邦长大以后,因为游手好闲,又常被斥骂。很显然,刘太公并不喜欢这个孩子。此种情形想来令刘邦记忆深刻,以至于直到若干年以后,已经成为皇帝的刘邦在一次宴会上突然又想起此事,于是向老父发飚说“老爹你以前一直骂小儿不长进,夸大哥如何如何出息,现在老爹看看小儿挣的这份家业,比大哥如何啊?”
刘太公惶恐。
其二、乱世英雄中,刘邦并不具备过人的名望和实力。他不过是一个亭长,起兵之后也不过是游击在江苏、安徽、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头目而已,投奔项梁时,他更如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刘邦得以重新崛起,完全是项梁的厚爱扶植。也就在此时,他认识了另一个年轻人——项羽。
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血拼的时候,刘邦也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但战绩似乎不佳,连攻几个城市都不成功,要知道主力都在巨鹿,对付刘邦的都是些地方部队。
经张良献计,刘邦成功的以宽大政策招降了一些秦军,终于得以进入咸阳。对待出降的大秦君臣,同样以宽厚待之。等到“约法三章”出炉,刘邦“宽厚长者”的高大形象便在秦地乃至全天下树立起来,成为刘邦以后与项羽抗衡的一大法宝。
而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与项羽一对一对垒时,始终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甚至到垓下之战前夕,刘邦还一度被项羽包围在固陵。只是因为韩信在战略大迂回中击破了项羽的一个又一个盟友,游击专家彭越则在项羽大后方尽情表现。两线作战的项羽,疲于奔命,粮道断绝,苦不堪言,刘邦这才不胜而胜。
,当上皇帝后,刘邦的心很虚。为什么?因为他明白,是萧何、韩信、张良这些人把他拱上了帝位。什么赤帝子斩白帝子,什么天生异相,御用文人编的这些东西,可以骗人,却骗不了自己,也骗不了那些知根知底的老相识、老部下。刘邦想,究竟你们这些功臣拿不拿我当回事?我这张龙椅怎么才能坐安稳了,怎么才能千秋万代永远流传下去!
六年冬天功臣争功事件、萧何第一引起的争议以及功臣在金殿上拔剑发酒疯等一系列事件,让汉高帝好烦恼,更觉得自己的虚弱。虽然叔孙通的礼仪培训效果不错,但在刘邦看来,这些只是表面功夫。
刘邦需要证明自己,御驾亲征匈奴,就是一次尝试。但可惜,尝试的结果是被困白登山。从白登山上下来,刘邦才明白,原来自己和韩信、张良的差距这么大。
登基为帝的时候,刘邦已经五十多岁,萧何与他年纪差不多,张良、韩信、英布等人则显然年轻许多。刘邦担心一旦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子如何能驾驭得了这些强龙?刘邦决心痛下杀手。
刘邦举起这把屠刀,犹豫了很久,这从他对待韩信的态度可以看出。但从彭越开始,刘邦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和彭越有什么深仇大恨?居然要将彭越剁为肉酱,英布死后,刘邦觉得一轻松,为什么?能威胁到自己以及儿孙的人都已经全部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
老刘在回长安的路上就病倒了,病情还发展得很快。皇后请来了一名颇有名气的医生,老刘问他“朕的病还能治么?”医生安慰他说可以。老刘突然翻脸,破口大骂说“我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起兵,提三尺剑而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我命在天,就是扁鹊复生也治不好我的病了,你个江湖郎中还想骗我!”把医生赶走,安排了身后的人事,指定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为萧何的接班人。
但刘邦还有所挂念,有人告诉刘邦“樊哙痛恨戚夫人,等到陛下驾崩之后,就要诛杀赵王刘如意!”刘邦大怒,派陈平、周勃替代樊哙统帅军队,并且把樊哙就地正法。陈平寻思着,这件差使不好干,搞不好里外不是人,既得罪了皇帝,又得罪了吕后,所以把樊哙押解长安让刘邦亲自处决。
陈平、樊哙还没回到长安,刘邦已经撑不住了。汉高祖十二年,大汉帝国第一任皇帝刘邦在长乐宫驾崩——这么说吧,刘邦的纠结,直到死,也没得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