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人怎么住 走进锡伯人的房子
锡伯族人怎么住 走进锡伯人的房子
锡伯族的住房经历了历史的变化。
古代是帐篷、草房、马架子、地窝子。清朝时期,锡伯族的房屋建筑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有平房(马架子,多向东),还有人字形大屋顶房、“杜喀包”(门房或厢房)、“哈什包”(库房)。新成立前,锡伯族的房屋材料多为木、土,造法简单多是先用木料搭起房屋的骨架,然后用土坯垒起来抹泥、刷灰。房屋前面墙两头,都有一米多宽的“玛图”(实为挡风的屏墙),房屋的廊檐和玛图并齐,故老式房屋廊檐很宽,它的优点是可避风遮雨,保护门窗不受风吹雨淋。
目前锡伯族群众多建盖“来兰皮”房屋,其造法大致如下房屋垒到一定高度后,把比碗口粗的椽子从中间锯成两片(细一些的不锯),在墙上水平放7、9、11根(奇数),把剥皮的苇杆5、6根一把,用苇子把(芦苇杆踩扁后泡在水里数天,使之不易扯断)隔三、四厘米一把扎在横椽底下,在苇子上面抹粗麦叶子泥,等干后,房子里层再抹细泥上光,称之为“来兰皮”。在来兰皮上面垒山墙封顶。“来兰皮”房子整洁光亮,冬暖夏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筑材料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现在锡伯族的屋顶多改为瓦顶,还出现了不少砖木结构的新房。
锡伯族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过去房屋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南炕由爷奶或父母睡眠,北炕由客人睡眠,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火炕高60—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五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互相通的。解放前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
西屋的摆设比较朴素,一般放小炕桌、大木柜、凳子、八仙桌等。八仙桌前挂先辈的画像,桌上放香炉、茶具,有钱人还摆一对瓷花瓶。炕上又放有特制的长方形木具称之为“吉伯浑塔图库”(被柜或炕柜)。
房屋的中间屋子有个过道,过道里屋是厨房,筑有两个锅台。锅台比里屋内的炕低,连着锅台修有小炕,炕和锅台中间隔有30厘米左右高的“古堆”(小隔墙)。
东屋为儿媳、子孙卧室,室内摆设也平常。过去,因为没有“洋炉”(铁炉),冬季取暖很困难,房内温度很低,经常四壁结霜。有钱人买铜铸火盆,穷人则仿照火盆,用粘土、牛粪、蒲棒(王)草、马尾等做土火盆,上面盛无烟榆木碳火取暖。新成立后,人们才开始用“洋炉”(铁炉)取暖。现在,锡伯族人民的取暖设备更为先进了。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锡伯族被满洲统治者征服,编入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在100多年中,锡伯族人民从自己长期聚居的地区分散到许多地区,被迫进行了四次大迁徙第一次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脱离了科尔沁蒙古,被编入满洲八旗;第二次是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669年—1702年),锡伯族部分入盛京(今沈阳);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有1016人被征调到新疆戍边,携同随军家属2千多人。从此,锡伯族分居东北、西北两地。青年人充当“披甲”,服役当差,闲散附丁和家属则从事农副业生产。第四次是乾隆三十四年(1779年),派1000名锡伯士兵驻守云南要塞。八旗制度使锡伯族处于清朝的直接统治之下,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都发生了急剧变化,由原来流动性较大的渔猎经济转向稳定的农业经济。
锡伯族勤劳勇敢,为开发和保卫祖国的边疆作出了贡献。移居新疆的锡伯族人民对于伊犁、塔城和博尔塔拉地区的农田水利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新疆锡伯族被编为八个牛录(旗),于伊犁河流域屯田驻守。嘉庆七年(1802),在锡伯营总管图尔根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战,从察布查尔山口引水,自崖上开凿大渠,终于引来伊犁河水灌溉良田,故取名为“察布查尔渠”,意为“粮仓”。锡伯族人民先后定居在大渠南北。其后,又与八旗兵一起,先后在伊犁、博尔塔拉、塔城等地开凿一些水渠,开垦了10余万亩良田,并使当地一些兄弟民族学到许多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
19世纪20年代,英殖民主义走狗张格尔披着宗教外衣,在南疆煽动叛乱。锡伯营官兵800余人应征随同清军出师讨伐,在追歼残敌的喀尔铁盖山战斗中,生擒张格尔。接着,他们在反抗伊犁地区“苏丹汗国”,抗击沙皇对伊犁的殖民统治的斗争中,英勇不屈。1876年,当清军收复新疆时,他们在总管喀尔莽的带领下,积极配合,为收复南疆和伊犁作出了贡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居住于新疆的锡伯族人民和当地兄弟民族一起积极响应,但斗争果实被封建军阀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所篡夺,锡伯族人民又处于他们的统治之下。1944年,国民党继续了盛世才的残酷统治。同年9月,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察布查尔锡伯族组成锡伯独立骑兵连,塔城、霍城的锡伯族建立武装队伍,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参加这一革命,进行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居住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和汉、满等族人民一起投入抗日斗争。辽宁省沈阳大五家子一带的锡伯族积极参加了抗日联军,多次狙击辽河平原的敌人。在这一时期有不少锡伯族青年参加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人民先后在1946年和1949年获得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锡伯族进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政治上享有了和各族平等的权利。1954年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新疆原宁西县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