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介绍 藏族和蒙古族有什么主要区别
藏族和蒙古族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而且都是游牧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上都起过重要作用。很多人觉得这两个民族在很多方面都是一样的,可是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发展,医院也是不一样的。
这两个民族是完全不同地区的起源、发展,不同的文化、语言。
大的方面说,都是游牧民族,骑马、射箭这类马上功夫都很类似,藏的前身吐蕃,在强盛的时候曾经到过中亚,和大食交锋,把唐军也打得大败,也是非常强悍的。不过青藏地区的马与蒙古高原的马,体型不同,在战术上肯定是不同的。
至于饮食方面,虽然类似的地方很多,但不同的也不少。藏地只有青海甘肃地区能够有很好的畜牧业,其他地方还是有一定的农耕,所以不完全是肉食,而蒙古地区则以肉食为主。奶茶也是不同于酥油茶的,蒙古奶茶是在水中加奶熬茶,藏族酥油茶是熬茶后添加酥油(奶油),奶油与奶,是不同的提炼层次。
哈达等礼节则是蒙古受藏的影响,来自藏传佛教。早先蒙古人没有专门的信仰,后来信奉藏传佛教。
蒙古族和藏族在历史上都是起过重要作用的民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有高度发展的文化。蒙古族可以说是我国北方广大草原的悠久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是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的代表;藏族是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的民族,是高原农牧结合的经济文化的代表。
蒙古族在13世纪的兴起,蒙古统治阶级还曾灭西夏、金、南宋,建立元朝,统治达一个世纪之久。藏族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的活跃的因素。
这两个在历史上关系十分密切的民族相互间的宗教文化交往十分深入,虽然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只是与统治阶级的交往和藏传佛教的传播有关系,但那毕竟是表面现象,实质上还是这两个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
应该看到,蒙藏民族关系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涉及到蒙藏两个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语言、文学、医药、工艺,乃至习俗、服饰等,都可以看到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
正因为如此,不论是汉文史籍,还是蒙古文、藏文史籍,有关蒙藏民族关系的材料都是很丰富的。正因为如此,不论是汉文史籍,还是蒙古文、藏文史籍,有关蒙藏民族关系的材料都是很丰富的。除正史之外,在各种地方志、人物传记、宗教史、寺庙志以及语文、历算、医药等专著中,都有反映两个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茶是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因地域差异,各地的饮茶习惯各不相同,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在藏族文化中,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是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当地人们创造出自己的茶——藏族酥油茶。下面一起看看它的制作工艺和作用吧。
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酥油茶简介
藏族人民视茶为神之物,从历代“赞普”至寺庙喇嘛,从土司到普通百姓,因其食物结构中,乳肉类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较少,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藏族饮茶方式主要有酥油茶、奶茶、盐茶、清茶几种方式,调查结果表明藏族酥油茶是最受欢迎的饮用方式(平均达73.9%),是奶茶。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
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藏族家庭里一天至少要饮三次茶,有的甚至多达十几次。简单地说,将特制的茶叶成汁,加以酥油、食盐和精制的香料,在茶桶中用茶杆搅拌成水乳交融状,即是酥油茶。
藏族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藏语为“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并加有多种食物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制茶工艺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称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木棍,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
在碗里盛适量酥油茶,搁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再掺入糌粑搅拌而成“玛巴”。抓糌粑时,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