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风俗 藏族人民的磕长头是什么样的礼节

历史朝代 2023-03-27 09:59www.nkfx.cn历史朝代

西藏作为藏教圣地,每年都有无数的圣徒前来朝圣,由此就衍生了另一个著名的习俗磕长头。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风尘仆仆,从遥远的故乡开始,一步步来到了圣城拉萨,那里能找到这样的虔诚……

磕头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为磕长头、磕短和磕响头三种。

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

短途磕长头,一般是围绕寺院、神山、圣湖、圣迹磕头一周,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天半月。

趣谈网小编了解到,磕长头时两手合掌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

磕响头也是坚持就地磕头的一种方式,或于自家佛龛前,或于附近寺庙大殿门前,以一定的数量为限,就地磕头。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地板、磐石被磨得光可照人。

磕长头,在藏传佛教地区是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会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朝佛。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于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或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人民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还有一种是围绕着寺庙,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亦是三步一磕,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亦为三步一磕,口诵六字真言。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藏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纵观西藏民歌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西藏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艺术演变的基本概况。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文产生和运用后,不仅促进了藏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民歌也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发现的藏文文献中看,古代藏族人民的语言交流,常用民歌作为表达方式。

藏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所以,人们往往一谈到民歌,便容易牵连到音乐和舞蹈方面,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常常把民歌与乐曲、舞蹈在概念上混淆。事实上,西藏民歌与音乐、舞蹈是有很大区别的。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鲁体”民歌又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文人诗歌与“鲁体”民歌是相同的西藏的佛教经文“措鲁”也近似于“鲁体”民歌。“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多至址余名,每句的音节相等,一般六至十一个音节。其节奏特点是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相互对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程式。这种民歌形式应用,早在八世纪的时候就有文字记载,可以说是西藏民歌中最早的一种类型。

“谐体”民歌品种较多。从地区划分,“堆谐”--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康谐”--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区;“巴谐”--即巴塘弦子。从内容与形式来分“谐青”--颂歌专在仪式、典礼上唱;“勒谐”--劳动的歌;“果谐”--圆圈舞;“达谐”--箭歌;“热谐”--铃鼓舞中唱的歌;“酉仓谐”--酒歌等等。“谐体”一般每首四句,有时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顿二音节。

对藏族民歌的称谓,甘、青、川、藏等省区的藏族地区各有不同。就西藏来说,各地叫法也有不尽相同的,这仅是方言叫法而已,而内容与形式基本不外乎“鲁体”与“谐体”之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