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刀文化 藏刀有什么传奇文化
藏刀传奇文化
随着藏区的开放,游人的进入,中小型藏刀虽然价格不菲却成为旅游区畅销工艺品。内地游客,不论性别,都会为藏刀的彪悍的刀锋和所蕴含的藏族文化所吸引。
华丽豪放的藏服,腰间一柄精美的藏刀,这是内地对藏区标准印象。而藏刀对于藏民,不论男女,都是不可少的饰品和生活用品,刀柄、刀鞘上的吉祥图案或藏文,使藏刀成为镇妖辟邪的信物和珍贵的礼物。
藏民一般七岁便会得到第一把藏刀,代表了吉祥、平安、庇佑的祝福,藏刀在藏民中也常作为送给新生婴儿的厚礼。
藏刀又称“折刀”,冷兵器时代,它是兵器,也是藏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锋利精致的藏刀多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由于工序复杂,现代藏刀需要数人、数十人协作完成。在迪庆香格里拉县,从事藏刀锻造制作的有好几个家族,卡瓦、卡卓是其中较大的两家。
藏刀最大的亮点在于,虽然是流水作业,但数十道锻造、装饰工序几乎全部由铸剑师手工完成,基本完整的保留了传统工艺。以卡瓦家族的卡瓦刀为例,仅刀身的“抛光”工序使用专业设备。
纯手工打造的藏刀,每把都倾注了各道工序师傅的心血,融入了铸剑师的灵魂,这对内地民众来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然而,铸剑师并不会将自己的名字铸在自己亲手打造的藏刀上,这些虔诚的藏民认为,刀是杀生的工具,令他们冥冥中感到惶恐和忌讳。正如硬与韧看似矛盾的完美结合,杀与生难以诠释的奥义,以及藏刀的强悍与华丽背后的信仰与祝福,还有数百代铸剑师的故事与传说,也许正是这一切的因缘际会,才铸就这千百年的藏刀传奇。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汉语:炒面)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饮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
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客人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是藏族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