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饮食 傣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习俗

历史朝代 2023-03-27 09:59www.nkfx.cn历史朝代

傣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亚热带风情,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傣族是在宁静的大山里,,人们的生活都是来源于大山提供的自然资源。从傣族饮食文化中就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下面,大家随趣谈网小编一起看看独具特色的傣族饮食文化吧。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是一个居住在海拔较低,地域平垣开阔之地(俗称“坝子”)的民族。居住在坝子上的傣族,因气候、气温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最显着的特点是喜酸,故有“酸摆夷”之称。在傣族闻名遐迩的菜谱中,其名菜几乎都离不开酸。作为调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笋、酸橙;也有动物性的,如酸蚂蚁;还有经化学反应制成的,如醋(自酿)。

傣族饮食嗜酸,一方面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傣族嗜食酸,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傣族饮食文化中的另一个特点是“食野”。所谓“食野”是指傣族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植物。在傣族饮食文化“食野”的菜谱中既有动物的,如食“温顿”(一种生活在怒江沙滩上的虫)、食蝉等;也有植物的,如野生的蕨菜、刺苞、鱼腥菜、香茅草、“摆夷拄棍”(一种长绿植物,食其嫩芽,因傣族最喜欢食之而得名),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作用。傣族饮食文化中的“食野”特点证明了傣族人民认识自然,崇尚自然,反映出傣族人民一种淡泊、闲适、随意的心理特征。

傣族饮食文化中另一个显着特点是“食花”。攀枝花、白花、芭蕉花等植物的花,傣族人民将其佐以调料做成美味绝伦的佳肴。在傣族饮食中的食花习俗中,米饭呈现出花朵的黄色,食之松软可口而略带清香。此饭一般在清明节时做,做好后将其作为祭祀先祖的“供饭”;或在节日宴席上和其它菜肴相配,因其色香味俱全,从而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毋庸置疑,独特的傣族饮食结构与当今倡导的绿色食品十分契合,傣族菜肴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特点,这是傣族人民尤其是傣族妇女不易肥胖的原因之一,从营养膳食的观点来看,傣族饮食和菜肴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傣族美食,傣家名菜有哪些

说到美食肯定是大家都垂涎三尺的,墨子曾经这样形容过“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傣族菜的特点是口感酸辣、清谈、开胃,烹制时不勾芡。那么,来傣族文化看看傣族美食有哪些吧。

傣族菜特点是口感酸辣、清谈、开胃,烹制时不勾芡。选料也很独特,除了云南当地品种繁多的菜蔬,傣族菜珍贵的菌类,不少菜苔、昆虫等都能入菜。

南秘

大凡在傣家竹楼做过客的人,都会尝到傣语叫“南秘”的食物。“南秘”实际上是一种酱。如“南秘布”是一种用螃蟹做的酱。制作时,将螃蟹的肉舂细,放在铁锅里熬,放上适量的盐巴,调匀,熬到水干为止,将螃蟹酱晒成干片备用,要吃时,将青辣椒、大芫荽、大蒜等作料和适量的盐巴,用舂盐棒研细,拌匀即可食用。

香茅草烤鱼

傣家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火烧鱼、白汁黄鳝等。香茅草烤鱼是傣族风味菜。做法是将洗净的鱼加入葱、姜、椒等作料,再用味道芬芳的香茅草裹好,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时香气四溢,烤出的鱼香味扑鼻,味道鲜美独特。

叶包蒸猪肉

形状像棕子,肉软酥香,有花椒香味,吃起来带有香甜的味道。做法是先将猪肉剥掉皮,洗净,剁碎,放在盆里,将葱、蒜、青辣子切好,把香茅草结成一个小疙瘩,放入盆内,撒上盐和花椒粉,与剁好的肉调匀,然后分成若干份(一般是一两一份),用芭蕉叶包好,放在甑子或蒸笼里蒸熟就行了。

牛撒脾

是傣家名菜。牛撒脾的汤是绿的,菜是绿的,既有苦味又有清香,既有肉鲜,又有蔬菜的清淡。牛撒脾以牛苦肠为原料,加上鲜牛肉或猪肉,鲜嫩蔬菜、葱、姜、蒜、小米椒及其它调味品。制作时,与切好的鲜肉、蔬菜、作料先后放入锅内,用大火爆炒片刻,加汤用文火炖至肉粑即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