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金斯太遗址发现莫斯特遗存
历史朝代 2023-03-27 12:13www.nkfx.cn历史朝代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对内蒙古金斯太遗址下部第7-8层的年代、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报道。新的研究表明,出自上述层位的石制品组合具有明确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技术特征,此项研究成果将莫斯特技术遗存在欧亚大陆的分布从西伯利亚往东推进了近2000公里。这一方面对我们研究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群与技术的扩散、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于2017年10月31号在线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图1 金斯太遗址的地理位置
金斯太遗址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2000-2001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2012-201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内蒙古博物院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再发掘,最大发掘面积约10平方米。遗址分为9个层位,其中第1-8层出土文化遗物第1-2层出土青铜时代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第3-8层出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本次研究重点分析了第7-8层的年代、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碳十四年代分析显示遗址第8层为距今约4.7-4.2万年,第7层年代为距今约4.0-3.7万年。第7-8层出土的动物化石数量较少且破碎,主要以普氏野马为主。两层出土的石制品比较类似,皆存在典型的勒瓦娄哇产品,如勒瓦娄哇尖状器(Levallois Point),比例较高的盘状石核,以及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石器组合,如较高比例的刮削器(陡刃加工的横刃刮削器、斜轴刮削器等)。与中国相近时段石制品组合的对比研究表明,其与晚更新世早期(如泥河湾板井子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遗址(如宁夏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的石制品组合大不相同,而更接近于欧亚大陆西侧、中亚等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石制品组合,尤其与俄罗斯西伯利亚Okladnikov、Chagyrskaya洞穴发现的莫斯特遗存类似。
图2 金斯太遗址的地层与年代
金斯太遗址的莫斯特石制品组合的认定对于我们理解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群的迁徙和技术的扩散具有重要启示。虽然在未发现人类化石的情况下,界定石制品遗存的人群归属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除了极个别区域,如以色列、北非等地,莫斯特石制品组合一般与尼安德特人共存。欧洲、中亚和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等出土莫斯特遗存的多个遗址中出土尼安德特人化石,尤其是西伯利亚的Okladnikov、Chagyrskaya洞穴的莫斯特遗存为尼安德特人所制作。据此,我们提出金斯太遗址出土的莫斯特遗存很可能也为尼安德特人所遗留。若此假设成立,那么金斯太的发现将尼安德特人的分布范围从西伯利亚往东推进了2000公里,这大大扩散了尼人可能的分布范围,对讨论该人群对不同区域的适应能力及其消亡的原因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假说需要将来人类化石的发现或者古DNA研究的确认。
图3 金斯太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如若金斯太的莫斯特石制品遗存并非尼安德特人所制作,此发现也极具启发意义。,可为我们研究石制品和人群的对应关系提出理论性的思考;,考虑到金斯太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距离,这反映了距今约4-5万年间不同人群间远距离的技术和思想交流远比我们从前预想的频繁和广泛。也预示着晚更新世不同人群(如尼安德特人、现代人或东亚人群)的行为(文化)差别并不大。,为什么尼安德特人却最终大面积消亡?这是一个颇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的研究长期以来是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境内不存在具有欧亚大陆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的考古学遗存,故而建议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时代分为早、晚两期。金斯太的发现表明东亚地区的确存在具有明确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特征的石制品组合。但此类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的分布仍局限在中国北方的北部,所以目前中国其他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仍可应用两期法。金斯太的发现揭示出了晚更新世复杂多样的人类和技术的扩散证据,为我们理解欧亚大陆不同类型古人类的生存适应策略及互动关系提供了材料,也提醒我们看待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的演化应具有区域视角。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古脊椎所化石发掘经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等的资助。(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图1 金斯太遗址的地理位置
金斯太遗址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2000-2001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2012-201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内蒙古博物院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再发掘,最大发掘面积约10平方米。遗址分为9个层位,其中第1-8层出土文化遗物第1-2层出土青铜时代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第3-8层出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本次研究重点分析了第7-8层的年代、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碳十四年代分析显示遗址第8层为距今约4.7-4.2万年,第7层年代为距今约4.0-3.7万年。第7-8层出土的动物化石数量较少且破碎,主要以普氏野马为主。两层出土的石制品比较类似,皆存在典型的勒瓦娄哇产品,如勒瓦娄哇尖状器(Levallois Point),比例较高的盘状石核,以及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石器组合,如较高比例的刮削器(陡刃加工的横刃刮削器、斜轴刮削器等)。与中国相近时段石制品组合的对比研究表明,其与晚更新世早期(如泥河湾板井子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遗址(如宁夏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的石制品组合大不相同,而更接近于欧亚大陆西侧、中亚等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石制品组合,尤其与俄罗斯西伯利亚Okladnikov、Chagyrskaya洞穴发现的莫斯特遗存类似。
图2 金斯太遗址的地层与年代
金斯太遗址的莫斯特石制品组合的认定对于我们理解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群的迁徙和技术的扩散具有重要启示。虽然在未发现人类化石的情况下,界定石制品遗存的人群归属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除了极个别区域,如以色列、北非等地,莫斯特石制品组合一般与尼安德特人共存。欧洲、中亚和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等出土莫斯特遗存的多个遗址中出土尼安德特人化石,尤其是西伯利亚的Okladnikov、Chagyrskaya洞穴的莫斯特遗存为尼安德特人所制作。据此,我们提出金斯太遗址出土的莫斯特遗存很可能也为尼安德特人所遗留。若此假设成立,那么金斯太的发现将尼安德特人的分布范围从西伯利亚往东推进了2000公里,这大大扩散了尼人可能的分布范围,对讨论该人群对不同区域的适应能力及其消亡的原因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假说需要将来人类化石的发现或者古DNA研究的确认。
图3 金斯太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如若金斯太的莫斯特石制品遗存并非尼安德特人所制作,此发现也极具启发意义。,可为我们研究石制品和人群的对应关系提出理论性的思考;,考虑到金斯太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距离,这反映了距今约4-5万年间不同人群间远距离的技术和思想交流远比我们从前预想的频繁和广泛。也预示着晚更新世不同人群(如尼安德特人、现代人或东亚人群)的行为(文化)差别并不大。,为什么尼安德特人却最终大面积消亡?这是一个颇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的研究长期以来是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境内不存在具有欧亚大陆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的考古学遗存,故而建议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时代分为早、晚两期。金斯太的发现表明东亚地区的确存在具有明确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特征的石制品组合。但此类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的分布仍局限在中国北方的北部,所以目前中国其他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仍可应用两期法。金斯太的发现揭示出了晚更新世复杂多样的人类和技术的扩散证据,为我们理解欧亚大陆不同类型古人类的生存适应策略及互动关系提供了材料,也提醒我们看待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的演化应具有区域视角。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古脊椎所化石发掘经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等的资助。(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