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药山发现汉画像石墓
历史朝代 2023-03-27 12:13www.nkfx.cn历史朝代
药山汉画像石墓位于济南市天桥区药山北侧山前缓坡上,北距二环北路约630 米,东距无影山北路约420 米,位于黄河与小清河之间。2017 年7 月至9 月,为配合泺安路西延工程、三箭瑞景苑二期工程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组织工作人员对工程施工中发现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3 座,其中2 座为汉代画像石墓、1 座为宋元砖室墓,出土少量釉陶器、铁器和铜钱。
M1 在道路施工挖沟铺设排污管道时被发现,管道沟打破墓葬南部,但墓葬整体结构明确。为带墓道的土圹砖石结构多室墓,墓向277。平面呈不规则形,由墓道、甬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两个侧室、一个耳室构成。墓圹通长11.2 米(不含墓道),通宽6.4 米,墓口至墓底残高约1.3 米。除南侧室墓壁呈弧形外,余皆竖穴直壁,墓底较平,皆有铺地砖。墓顶塌落无存。墓道残长2.2 米,与墓室相接处宽1.4 米,南北两壁较直,填土未经夯打。墓道与墓门之间有甬道相接,甬道宽1.6 米,进深0.7 米,皆砖砌。墓门青石质,门楣、门柱内外两侧皆雕刻有画像,门扉上线刻铺首衔环,环内刻对鱼。各室平面均呈长方形,残存墓壁均采用两顺一丁方法砌筑而成。各室均以石门相通,大部分门楣、门柱内外两面雕刻有画像,个别门柱四面有画像。共出土画像石27 块,画像46 幅。画像内容包括三类瑞兽类,主要是羊首、龙、风鸟、虎、鹿、兔、鱼、马等动物形象;几何形边饰类,主要有垂幛纹、菱形纹、三角纹、曲波纹等;以及手捧奁盒的侍女形象。雕刻技法采用减地浅浮雕、高浮雕和细线阴刻。随葬品和人骨绝大部分出于中室,器物破碎严重,大部分为绿釉红陶器,可复原者少,器型可辨者主要有耳杯、勺、盘、壶等,共出土铜钱15 枚,锈蚀严重,字迹漫漶。人骨保存较差,凌乱无序,经初步辨识应有三具人骨。 M2 位于M1 的东南侧,相距约0.15 米。长方形单室墓,保存较差,墓向267。墓壁较直、平底,底部有铺地砖。长方形墓道,墓道长3.2 米、宽1 米,残高约0.3 米。墓室长4 米、宽2.4 米,墓壁残高0.2 米(不含铺地砖)。铺地砖交错平铺,有青色、砖红色,残破严重,仅存数块,大小规格不一。墓壁仅北壁残存有一层砖墙,摆放不整齐,可能已被扰乱。未见葬具,仅残存极少骨骼残渣,部位不辨,葬式亦未知。未见随葬品。 M3 位于M1 的东北侧,相距约11 米。土圹砖石结构多室墓,墓向287。平面呈不规则形,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以及1 侧室、1 耳室构成。工程施工过程中,后室被破坏至几近底部。墓圹通长11.6 米,通宽4.5 米,墓口至墓底残高约3 米。长斜坡式墓道,通长11.6 米。墓室竖穴直壁,墓底较平,皆有铺地砖,均为斜向交错平铺。墓顶大部分塌落无存。墓葬形制较M1 特殊之处是,先掏过洞再置墓门,过洞与墓门之间砌以青砖;耳室亦是向南侧深掏洞,再行砖砌。门楣、门柱皆单面雕刻有画像,画像石共计14 块,画像14 幅。与M1 相比,画风粗犷,雕刻技法采用减地浅浮雕和平面阴线刻,画像内容包括两类瑞兽类,主要是羊首、龙、虎、朱雀等动物形象,几何形纹饰类,主要有垂幛纹、菱形纹、三角纹、曲波纹等。随葬品大部分出土于中室,可复原釉陶器24 件,主要有连枝灯、壶、案、魁、勺、耳杯、盘等,以及铁锛1 件、铜钱17 枚。人骨朽蚀严重,大部分已同墓底淤土板结到一起,仅发现头骨1 具。
M1、M3 虽遭部分破坏,但整体结构明确,均属汉代时期的砖石混筑结构多室墓。根据其形制、画像石内容及出土器物,推测为东汉晚期墓葬,墓主应属当时的中下级官吏或地主阶层。M2 根据其形制,结合济南及周边地区同类型墓葬考古材料,初步推测是宋元时期墓葬。此次发掘,为研究该地区东汉晚期画像石墓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目前已完成迁移性保护。(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陈永婷 郭俊峰)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0月20日8版)
M1 在道路施工挖沟铺设排污管道时被发现,管道沟打破墓葬南部,但墓葬整体结构明确。为带墓道的土圹砖石结构多室墓,墓向277。平面呈不规则形,由墓道、甬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两个侧室、一个耳室构成。墓圹通长11.2 米(不含墓道),通宽6.4 米,墓口至墓底残高约1.3 米。除南侧室墓壁呈弧形外,余皆竖穴直壁,墓底较平,皆有铺地砖。墓顶塌落无存。墓道残长2.2 米,与墓室相接处宽1.4 米,南北两壁较直,填土未经夯打。墓道与墓门之间有甬道相接,甬道宽1.6 米,进深0.7 米,皆砖砌。墓门青石质,门楣、门柱内外两侧皆雕刻有画像,门扉上线刻铺首衔环,环内刻对鱼。各室平面均呈长方形,残存墓壁均采用两顺一丁方法砌筑而成。各室均以石门相通,大部分门楣、门柱内外两面雕刻有画像,个别门柱四面有画像。共出土画像石27 块,画像46 幅。画像内容包括三类瑞兽类,主要是羊首、龙、风鸟、虎、鹿、兔、鱼、马等动物形象;几何形边饰类,主要有垂幛纹、菱形纹、三角纹、曲波纹等;以及手捧奁盒的侍女形象。雕刻技法采用减地浅浮雕、高浮雕和细线阴刻。随葬品和人骨绝大部分出于中室,器物破碎严重,大部分为绿釉红陶器,可复原者少,器型可辨者主要有耳杯、勺、盘、壶等,共出土铜钱15 枚,锈蚀严重,字迹漫漶。人骨保存较差,凌乱无序,经初步辨识应有三具人骨。 M2 位于M1 的东南侧,相距约0.15 米。长方形单室墓,保存较差,墓向267。墓壁较直、平底,底部有铺地砖。长方形墓道,墓道长3.2 米、宽1 米,残高约0.3 米。墓室长4 米、宽2.4 米,墓壁残高0.2 米(不含铺地砖)。铺地砖交错平铺,有青色、砖红色,残破严重,仅存数块,大小规格不一。墓壁仅北壁残存有一层砖墙,摆放不整齐,可能已被扰乱。未见葬具,仅残存极少骨骼残渣,部位不辨,葬式亦未知。未见随葬品。 M3 位于M1 的东北侧,相距约11 米。土圹砖石结构多室墓,墓向287。平面呈不规则形,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以及1 侧室、1 耳室构成。工程施工过程中,后室被破坏至几近底部。墓圹通长11.6 米,通宽4.5 米,墓口至墓底残高约3 米。长斜坡式墓道,通长11.6 米。墓室竖穴直壁,墓底较平,皆有铺地砖,均为斜向交错平铺。墓顶大部分塌落无存。墓葬形制较M1 特殊之处是,先掏过洞再置墓门,过洞与墓门之间砌以青砖;耳室亦是向南侧深掏洞,再行砖砌。门楣、门柱皆单面雕刻有画像,画像石共计14 块,画像14 幅。与M1 相比,画风粗犷,雕刻技法采用减地浅浮雕和平面阴线刻,画像内容包括两类瑞兽类,主要是羊首、龙、虎、朱雀等动物形象,几何形纹饰类,主要有垂幛纹、菱形纹、三角纹、曲波纹等。随葬品大部分出土于中室,可复原釉陶器24 件,主要有连枝灯、壶、案、魁、勺、耳杯、盘等,以及铁锛1 件、铜钱17 枚。人骨朽蚀严重,大部分已同墓底淤土板结到一起,仅发现头骨1 具。
M1、M3 虽遭部分破坏,但整体结构明确,均属汉代时期的砖石混筑结构多室墓。根据其形制、画像石内容及出土器物,推测为东汉晚期墓葬,墓主应属当时的中下级官吏或地主阶层。M2 根据其形制,结合济南及周边地区同类型墓葬考古材料,初步推测是宋元时期墓葬。此次发掘,为研究该地区东汉晚期画像石墓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目前已完成迁移性保护。(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陈永婷 郭俊峰)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0月20日8版)
上一篇:河北邢台发现金代摩崖造像
下一篇:内蒙古赤峰三龙洞发现五万年前旧石器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