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朝

历史朝代 2023-03-27 12:13www.nkfx.cn历史朝代
蒙山开化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15 公里蒙山之阳,属于晋阳古城西山宗教祭祀区。寺院及摩崖大佛为北齐天保末年(559 年)文宣帝高洋所始创。《北齐书》所载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盏,光照宫内。则是大佛的完工年代。开化寺是北朝隋唐五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分为上下寺,蒙山为上寺,下寺在古晋阳城内。由晋阳古城西北行,进入开化沟,沿沟西行抵寺底村,村后山坡上即为开化寺遗址,现存二座左右并列的北宋修建的方形砖塔, 称之为连理塔。村西北有一条冲沟,沿沟行500余米,至沟尽头登山,即为蒙山大佛所在大肚崖。蒙山大佛为北朝第一大佛,属于摩崖敞口式大龛,系利用陡直的崖面开凿而成,龛前曾建有木构大佛阁。

  鉴于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15 年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佛阁遗址进行了发掘,大体了解了佛阁的全貌。,对佛阁周围的地面建筑遗迹进行了调查,在佛阁西北约500 米的蒙山山脊梁上发现佛塔建筑遗址,随即进行了发掘和清理。2016 年度,继续对佛阁遗址进行了清理,新发现了晚期重修的佛阁西墙。为了解佛阁重修的情况,选择佛阁内东部作了解剖,发现早期佛阁遗址保存非常好。,在佛阁顶部进行了数条探沟发掘,已发现有柱础、石铺地面和阁墙等遗迹。


  通过两个年度的发掘,我们对佛阁遗址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1.大佛龛依山开凿,平面略呈半椭圆形,敞口,露顶式。面宽29.6米、进深17 米。大佛所在岩体属黄色砂岩,质地疏松,大佛风化崩塌情况较为严重。现大佛头部已失,大佛双肩宽平,肥胛厚胸。因风化剥蚀, 服饰衣纹已不可辨。现胸部尚存数排小方孔,系晚唐重妆大佛时所留遗迹。大佛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莲座为石条砌筑,宝装覆莲部分保存稍好,每个莲瓣高宽0.47 米,如此大型覆莲十分罕见。束腰处则有一排11 个佛龛。每个龛的两侧原有小型莲座,莲座上插龛柱。须弥座的仰莲部分均风化不清。据测量坐佛通高38 米。其中佛座高4.5 米,新佛首高12 米。

  2.佛阁依大佛龛建造。发掘结果表明佛阁规模宏大,中间部分即大佛龛前,为山体下凿至略低于佛座后再建,面宽五间,进深2 间。其中明间宽5.35 米,其余宽5 米。进深分别为4.45 米,4.6 米。阁前有石砌台明和东西阶。两侧大体保留了原始山体,略作平整后,再依山势各建面宽2 间或3 间,进深4 间或5 间的建筑,柱网排列与中间五间一致。其中东侧有东西向的石砌台阶与佛阁主体连通;西侧台阶已毁,但保留了第二层南北向的部分台阶。东西两侧各保留了内外二道阁墙。内侧阁墙用规整的条石垒砌;外侧阁墙则用不规则的石块垒砌,其内外壁均残留有石灰墙皮。

  佛阁遗址可分为早晚二期。早期遗迹为阁内三排大型柱础,阁东西两侧台阶和垒砌规整的东西内侧阁墙。其中阁内金柱为典型的北朝晚期大型宝装覆莲样式,中央圆盘直径0.94 米,檐柱和后排柱为方形平柱础,边长1.17 米。从阁内东稍间解剖的情况看,早期地面为石条铺设,但台明部分已经破坏。根据东西阁墙的位置,可以怀疑早期佛阁可能为面宽9 间的特大型建筑。晚期重建遗迹包括中央三间檐柱间的三对门砧石、石砌台明和东西阶、阁内铺地方砖(边长35 厘米)、东西外侧阁墙。根据金柱中心孔中所放置的铜钱,最晚者唐会昌开元通宝,可知阁内早期柱础在重建时仍然被沿用。

  佛阁内随处可见被火烧的痕迹,其中,佛阁西侧檐柱还残留经火烧的木柱,许多出土的筒瓦也被烧成近红色。这些遗迹现象可以说明佛阁最终毁于一场大火。阁顶的建筑结构目前还不清楚,但从探沟中出土了大量的琉璃脊饰残块和晚唐兽面瓦当,这有可能与下面佛阁是一整体建筑。

  3.佛塔。蒙山山脊梁上残存宋代方形塔基,边长5.7 米,高近1 米。条石为基础,上为砖筑包边,内砌石块,中心砖筑小地宫,地宫内没有发现遗物。根据地面因地震形成的宽0.3 米的裂隙,可知,佛塔毁于地震。


  4.出土遗物。20 世纪90 年代,佛阁遗址中曾出土过不少北朝佛像、菩萨等。本次发掘出土的则有少量北朝造像。最重要的遗物有乾宁丙辰(896 年)造阁,晋王(李克用)修此功德带兽面瓦当的刻铭筒瓦,明确了李克用重建佛阁的年代。另一约为五代北汉时复刻的《唐朝重修大像阁价钱碑》残碑,经过拼对,内容基本可以释读。该碑明确记载晚唐重建的佛阁为三层大阁,记载了修阁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名称和数量、所用各种人工数以及修阁所花费的总资金,十分罕见。特别是晚唐各种建筑构件的名称,与宋《营造法式》不同,是研究唐代建筑十分珍贵的史料。碑中还记载了青石门砧三副,可以明确现存佛阁的三对青石门砧石为晚唐所设。

  蒙山开化寺见诸于文献记载,其创建与重修最详细的记载,则是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 年) 苏禹珪撰文,刘知远立石的《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碑已不存),碑文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仁寿元年(601 年),隋朝造大阁而庇尊像焉,仍改为净明寺。后显庆二年(657 年),高宗驾至,出左右行藏资缗宝玉,崇严饰之。后会昌甲子岁(844 年),敕废大阁,露尊像,雨滴风摧,仅六十载。武皇(李克用)自乙卯(895 年)至己未(899 年),首尾五年,盖成大阁,兼粧佛像。北平王(刘知远)镇临之五年也(945年)暇日游西山至开化寺焚香,见阁宇倾欹,佛像崩阙,至是荐大阁五层,一百三十间,并添换瓦木,文彩贲饰及阁内尊像。据此,佛阁为隋创建,唐会昌灭佛被毁,晚唐李克用重建,后晋刘知远重修。
  现存遗迹与碑文所记基本吻合。如早期佛阁柱网结构在李克用重建时,没有改变,仅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加于营造。刘知远重修时仍然沿用,只不过将三层出檐,改为五层。但碑文所记隋代创建佛阁仍有疑问。如保存完好的覆莲柱础和平柱础具有北朝的特点,其中东侧覆莲柱础与北齐覆莲台座紧密相接,看不出是柱础后来安置的。,根据大佛腿部两侧保留的长方形柱础石,系山体岩石雕凿而成。据此推测,大佛雕造完成后,北齐时期可能就建有佛阁。

  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其如此完整的遗迹和宏伟的规模实属罕见,这为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阁形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清晰的柱网结构反映了北朝佛阁建筑的特点,《唐朝重修大像阁价钱碑》的发现,对于复原唐代佛阁建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发掘工作得到了晋源区蒙山大佛景区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社》2017年3月10日5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