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的重要发现 改写中国陶
固镇瓷窑址位于河津市樊村镇固镇村,地处吕梁山南麓、清涧沿岸,2016 年3 月至9 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瓷窑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及勘探,并选择北涧疙瘩、上八亩和下八亩三个地点进行发掘,共计发掘1039 平方米,清理制瓷作坊4 处、瓷窑炉4 座、墓葬1 座、水井1 处、灰坑35 个,出土数以万计的瓷片、窑具,以及一定数量的陶器、铜钱、铁器和骨器等,时代为宋金时期,以金朝遗存为主。
制瓷作坊多为窑洞式,作坊底面遗存保存较完整,有澄泥池、沾浆缸、灶址、石磨盘、石臼等遗迹、遗物,涵盖原料制备、制坯、晾坯等环节,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窑址的制瓷过程;瓷窑炉除Y1 保存相对较好外,其余三座窑炉仅残存窑床部分,均由通风口、扇形火膛、窑床及双烟室组成,不同之处在于通风口的位置、窑床及烟室的结构及大小等,窑炉结构与形制上的差异可能与其烧造的产品种类有关;发现的水井J1 为一处废弃的水井,井内堆积厚近8.7 米,可分四层,每层厚度在1.1~4.5 米不等,其中第②、④层为倾倒的窑炉废渣层,内含大量细白瓷残片及垫圈、垫片、匣钵等窑具,为研究其瓷器产品的类型学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比对标本。
出土遗物以瓷片、窑具为大宗,其中可复原瓷器千余件,瓷器品类有粗白瓷、细白瓷、黑酱釉瓷及三彩瓷,器形有碗、盘、碟、罐、枕、盆、瓶、盒及器盖等,以碗、盘、碟和枕为主,装饰工艺有白地黑画花、剔花填黑彩、珍珠地划花、黑地白绘花及印花,题材以诗词、花草为主,纹样层次分明,流畅活泼,技艺娴熟。其中北涧疙瘩地点出土的北宋细白瓷,胎白而细密、坚致,釉色莹润,造型简洁大方。通过对该地点瓷片标本的X 射线荧光分析,显示其烧成温度可能极高,白度亦不逊于邢定巩白瓷,代表了期较高的烧造水平;下八亩地点出土的金朝细白瓷在胎、釉方面要略逊一筹,釉色多泛黄,与观台仿定器相近,器物内壁印花装饰增多;上八亩地点出土的金朝瓷枕采用剔花填黑及珍珠地划花装饰工艺,枕面饰竹节状、壶门开光,特色鲜明,工艺精湛。,在个别器物腹、底发现有印花或墨书的马四马家椀□等款识。
出土窑具种类丰富,有匣钵、三叉支钉、垫圈、垫片、支顶钵、工形支垫、测温锥等。瓷器装烧方法多为匣钵装烧,装烧工艺分正烧和覆烧,包括三叉支钉叠烧、涩圈叠烧和泥钉叠烧。
改写中国陶瓷史从山西陶瓷开始。固镇瓷窑址发现的制瓷作坊及瓷窑炉,填补了山西地区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窑址的制瓷生产链,为研究宋金时期河津窑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装烧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窑址内出土瓷器品类多样,装饰工艺精湛,特别是出土的金朝剔花填黑彩及珍珠地划花瓷枕,独具特色,艺术水平甚高,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地的公私藏品中均发现有该窑瓷枕产品,为国内外相关的瓷枕藏品及出土品找到了烧造窑场。窑址临黄河禹门渡口,距蒲津渡口亦不远,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瓷器产品的流通、外销,在遗址周边的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绛州州署遗址均发现有该窑的产品,通过与相邻遗址出土瓷器的比对,为研究固镇窑址瓷器的流布提供了重要线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王晓毅 高振华 贾尧)
任志录(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研究员)
河津窑出土的剔花填黑彩的瓷枕与国内外馆藏同类器物对应毫无异议;珍珠地留白,在其他窑址都没有看到,是河津窑独有的特征;白地黑花瓷,其黑彩为赭褐色,黑中泛红,有深有浅,在很多博物馆都有收藏,这次为其找到了出处。
林留根(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河津窑的发掘者从聚落考古的角度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发掘,解决了瓷器工业生产链的问题,不仅发现重要,其考古理念也走在同行前列。
王小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 共3页:
-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