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浦江前王山窑址发掘获重要成果

历史朝代 2023-03-27 12:13www.nkfx.cn历史朝代

浙江浦江前王山窑址发掘获重要成果
获得一批北宋中期可与周边地区窑业进行对比的重要材料

  前王山窑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乡民生村坞坑自然村,鉴于该窑址的重要性,2010 年6 月被列为浦江县文物保护单位。从地表调查情况来看,该窑址产品主要为碗、盘、罐、执壶、盒、盖等,窑具主要为M 形匣钵、筒形匣钵、瓷质垫圈等,时代属于北宋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前王山窑址的生产面貌以及更好地对该窑址进行保护与研究,经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对该窑址以及周边区域内的窑址进行系统调查与发掘。此次工作被列入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助推浦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县的支持内容。调查与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15 年11 月27 日,至2016 年10 月17 日结束,发掘面积达930 平方米,取得重要收获。

  揭露出包括龙窑窑炉、挡墙、房址、灰坑在内的较为丰富的遗迹

  龙窑窑炉1 处,编号为Y1。Y1 为依山而建的龙窑,砖砌而成,有少量匣钵填砌。该窑炉保存状况较好。窑炉近南北向,头南尾北。现存窑前工作面、火膛、窑室、窑门、窑尾等,保存较好。窑炉斜长约42.5 米,水平长约42 米。坡度大小前后段不等,前中段约7~14,近尾稍缓约8~12。炉体前端近火膛处宽1.72 米,中段宽约2.18 米,窑尾部渐收至1.7 米。窑前工作面位于窑头前端。现存两排砖和匣钵垒砌的墙,作不规则外八字外撇。火膛位于窑炉前端,平面呈半圆形。窑室位于窑炉中部,亦顺山势呈斜坡状。窑顶已坍塌,塌砖多数杂乱,无法复原顶部结构及投柴孔的分布情况。窑炉壁保存较好,局部破坏殆尽,最高处达0.62 米。窑门仅发现5 处,皆开于窑炉西壁。窑尾后壁用砖平砌而成,排烟室不存。

  挡墙9 道,依次编号为Q1~Q9。平面形状均为不规则线形,以M 形、筒形匣钵叠砌而成,间以残碎窑具填充。主要应起保护作用,以防止窑业废品堆积滑落对窑炉等遗迹造成破坏。

  房址1 处,编号为F1,位于窑炉火膛南部,紧挨窑炉火膛。平面形状为不规则长方形,仅余东壁和南壁。壁面以匣钵、砖块砌成,中间以柱础石,不规则。该房址应该为窑业生产作坊遗迹。

  灰坑2 处,编号为H1、H2,位于房址南部。平面均为不规则圆形。坑内堆积没有明显分层,包含物有红色碎砖块及碗、盘、碎匣钵等遗物。据初步推断,该灰坑性质应为储泥池等一类的窑业生产作坊遗迹。

  出土包含瓷器、窑具在内的大量遗物

  从出土遗物面貌来看,该窑址时代跨度不大,基本可以确定为北宋中期这一时段。

  瓷器产品分为精粗两路。精路产品采用单件、垫圈支烧、匣钵装烧,粗路产品采用叠烧、耐火土间隔、匣钵装烧,其中又以后者占绝大多数。

  精路产品种类有侈口碗、敞口碗、花口碗、直口碗、斗笠碗、敞口盘、侈口盘、盒、钵、执壶、花口盏、敞口盏、碾臼、碾轮、熏炉、盏托、水盂、孔明碗、枕、盆、多管灯、瓶、器盖、罐等。器类较丰富。胎色灰白,胎质较粗。青釉或青黄釉,釉色较滋润。以素面为主,仅少量器物有纹样装饰,如个别斗笠碗内腹及内心满饰蕉叶纹、执壶外腹饰以瓜棱并刻划花卉纹、花口盏内心处模印花卉纹、熏炉外腹刻划莲瓣纹或蕉叶纹、水盂外腹刻划莲瓣纹或蕉叶纹、孔明碗内腹满饰细线划花纹样并外腹粗刻划花卉纹、枕面细线划花等。

  粗路产品种类有敞口特大碗、敞口碗、侈口大碗、侈口小碗、斗笠碗、敞口盘、熏炉、瓶等。器类较少,以碗类为主。灰白胎或灰胎,胎质普遍较粗。青釉或青黄釉,开片现象严重。器物以素面为主,个别器物偶见花卉纹装饰。

  窑具包括匣钵、垫圈、垫柱、垫饼、窑塞等。其中匣钵又可以分为M 形、钵形、筒形、平底椭圆形、平底直壁形等多种造型,其中平底椭圆形匣钵应为烧造执壶所特制。垫圈又可以分为圆形、喇叭形等。

  获得了一批北宋中期可与周边地区窑业进行对比的重要材料

    共2页:
  • 12下一页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