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 凤雏建筑群主人或为周
周原遗址是西周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邑遗址。1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岐山县京当镇周原遗址的贺家北区域的凤雏建筑基址群可能就是周原遗址西周早期遗存分布的中心位置,或为周王的御用建筑群。
历时1年发掘遗址中心区域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对凤雏建筑群6号建筑的发掘区和疑似北城墙的两处地点进行了重点发掘。
发掘成果显示,凤雏建筑群6号建筑可能存在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为了进一步搞清这处基址的具体信息,周原考古队在2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布置了80个探方。进一步发掘显示,由于夯土建筑向西、向南及东南部延伸至发掘区以外,专家们考虑到寻找夯土建筑的完整结构以及发掘区周边的实际情况,又向发掘区的西部、南部及东南部进行了扩展。
经过1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凤雏建筑群6号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但破坏情况严重,仅残存与西周地面平齐的部分,局部平面不完整,其中还叠压了一部分西周以后的文化层。
凤雏建筑群或建于西周早期
据周原考古队专家宋江宁介绍,凤雏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的基本格局为东部是一处大型院落,西部是一处小型院落。西部小型院落的四周均为夯土,形成一处小型的四合院式建筑。
考古队在6号建筑西北部发现有一片烧土分布区,专家推测这应是建筑废弃年代的遗迹,在建筑东南角处还发现一处被建筑打破的灰坑,这些遗迹的发掘将对探讨凤雏建筑群6号建筑的始建年代及废弃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人员根据现有出土陶器的时代特征初步判断,该建筑可能始建于西周早期,废弃于西周晚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周原考古队还将对凤雏建筑群6号建筑的建筑轮廓进行更为细致的确定,寻找建筑基址平面的遗迹现象,对夯土建筑内部庭院进行深入发掘,寻找建筑使用时期的重要遗迹、遗物。
建筑群为商代风格
宋江宁介绍,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显示,凤雏建筑群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建筑风格、方向、时代上都保持一致,且为目前周原遗址早期范围内面积最大区域。专家推测这个建筑群的使用者可能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统治者。凤雏建筑群各个建筑的整体风格都为商式,每组院落都是由建筑封闭而成,与西周中期的召陈建筑群和中晚期的齐镇云塘建筑群由围墙封闭起来不同,恰好表明了西周初期对商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和中期以后的创新。
目前考古队在凤雏建筑群南还发现一条西周早期夯土带,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城墙或大坝。夯土带与凤雏建筑群相距仅百米,二者之间的联系可能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早期聚落的政治中心,并可能一直延续至西周晚期周原遗址因周平王东迁而废弃之时。
专家认为,以上发现都进一步提示了,凤雏建筑群所在地贺家北区域可能一直是周王室所在地,这为重新理解凤雏建筑群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背景,也促进了考古专家对周原遗址西周时期聚落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和理解。(首席记者 张佳 实习生 张敬慧)
(原文刊于《西安晚报》2017年1月18日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