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达茂旗发现匈奴与东胡之战时的阿拉伯战
近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与德国岩画学会及德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共同对达茂旗等地岩画,进行了为期三天实地考察时发现,在北纬42.21度、东经118.37度,海拔1357米处,有十几幅不期的人与动物岩画,其中有三幅在岩石上凿刻的动感十足的不同马岩画,受到专家们的关注。
三匹马各有特色,经过仔细认真比对分析
刻磨在硬度6度砂岩上MY01、MY02、MY03的马,具备自阿拉伯纯种马的特质,其特点身体圆润、线条流畅,鼻梁中间处微凹状,昂首挺胸透视出一股高傲之气,这正是阿拉伯世界名马的典型特质。岩画MY01的阿拉伯马,其高17、长42厘米。马身上佩戴一副征战出击时的披甲、足踏(演变后称之为马鞍、马镫),披甲(马鞍)呈平铺背迭式,前颈、后胯、腿肚下均有宽带皮绳扣固;马下腹有垂吊式的佩饰,是足踏(软马镫)的一种形制。
磨制的MY04岩画马,属于草原蒙古马的特质,与阿拉伯马相比其突出特点是鼻梁呈微凸形状(也发现有笔直形状的),身体圆润、线条流畅,有一种随草而动的飘逸之感。这种马,据德国岩画及古脊椎动物专家托马斯博士讲欧洲拉斯特岩洞中就有这种蒙古马的彩绘岩画。中德岩画专家在探讨中猜想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那时的原始社会没有国界之分,欧亚是一个没有海洋阻隔的大陆架,很有可能动物是在流动的,当地土著智人把他们最熟悉的、体态优美的动物形象,绘制在岩洞和刻制在山崖之上。
这里也发现MY05马岩画的形制。属于新石器晚期马的一种抽象画法,突出个性化线条,刻磨笔触流畅,动物主题特征鲜明,让驻足观看者体味到似马非马之感。
我们找出三种不同风格的马,经过微晶腐蚀锐角测定MY01岩画中的马刻磨时间在公元前210年左右,属于匈奴与东胡之战时期;MY02岩画中的马磨制时间在商周时期;MY05抽象马岩画制作时代属于新石器晚期,距今已有5000年。
阿拉伯马的踪影为什么两千年前在内蒙古草原上出现?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中德环丝绸之路岩画课题组破题之一。
唐朝有过一次与阿拉伯交战的记载。在这之前史书尚无记载。岩画反映的是匈奴与东胡两大北方部族征战时期,那时中原有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时,北方仍有西以头曼、冒顿为首的匈奴军事集团;东以麒滒儿、耶洛滒为首的东胡军事集团,在两大军事集团抗衡中,有可能靠近斯基泰文化圈的匈奴与阿拉伯有贸易往来关系,匈奴以物易物形式交换来的阿拉伯马,做为将帅战骑、可汗出行仪仗之用。在泛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青铜件、陶俑等文物中,也有阿拉伯马的身影;而且在赤峰地区东胡之地,也见到两枚青铜镂空人马车贵族出行牌饰(内蒙古博物院展),牌饰中两匹高傲的马,也具备阿拉伯马的基本特征。匈奴与东胡之战时期,是拉锯战,最初东胡军实力要比匈奴强大,东胡战骑曾略过匈奴的云中等地。而且我们在科尔沁沙漠南端红山文化区内调查时,发现这里有上百座简易冶铁遗址,经测试,有三分之一属于战国末期遗址,这说明,古老的东胡就掌握了土法冶铁技术,他们有可能率先把冶铁技术应用在制作武器马装备上。
在这之前,西亚有一支配有精良马的部族,名曰亚述帝国,这个部族是在公元前9-5世纪,就利用撅嘴马(图07),征战在欧亚大陆上。到了公元前4世纪斯基泰文化时代,出现了大量的高贵的撅嘴马战骑,这一品种马一直延续到阿拉伯帝国时代(图06)。
在岩画中看到,北方两霸匈奴与东胡,他们选用良马驰骋草原、善骑射,而且率先应用皮麻马鞍及马镫,胡服骑射技能,成了春秋战国时赵、秦等国效仿的楷模。南北东西不同文化碰撞交流遗存中,在阴山岩画中也留下了来自阿拉伯良种马的足迹,为进一步研究草原马文化的起源、交流、共荣与发展提供了佐证。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月13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