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新洲区发现新莽时期墓葬
为了配合城市建设,2016 年5 月至7 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新洲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寨山村江山湾的一处古代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发现两汉时期墓葬4 座及窑址2 座。
土坑竖穴墓 1 座,编号为M2。该墓为带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墓,墓向为9。墓室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4.78、南北宽4.24 米。墓道与墓室间有一道砖砌封门,墓室西南部用砖垒砌棺枕,墓室底部用卵石铺设形排水沟。随葬品位于墓室东侧,棺木和骸骨已腐朽无存。M2 共出土随葬品39件套,其中釉陶壶1 件、陶壶4 件、陶罐16 件、铜鼎3 件、铜壶2 件、铜钫1 件、铜盆2 件、铜甑1 件、铜锅1 件、铜勺3 件、铜仗首1 件、铜釜1 件、铜罐1件、铁剑1 件、金饰1 件。根据墓葬形制与墓内出土较多铜礼器来看,M2 的年代大致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
砖室墓 3 座,分别编号为M4、M5、M6。其中M5 保存情况较为完好,墓室平面近正方形,南北长4.5 米,东西宽4.3 米,墓向为8。墓室四壁铺砖,底部铺有一层青膏泥,并用卵石铺设形排水沟。青膏泥之上铺一层木板,木板腐朽严重,仅少部分保存较好,可见木质纤维。清理墓室内淤土时,发现大量木质朽痕,且分布较为规律,据此推断墓室可能用木板筑顶,后因腐朽严重而垮塌。墓室东侧筑有两道棺枕,随葬品主要放置于墓室东北部与东南部。共出土随葬品24 件套,其中陶鼎5件、陶盒3 件、陶灶1 件、陶壶1 件、釉陶罐2 件、釉陶壶1 件、铜镦2 件、铜釜1 件、铜镜2 件、铜奁1件、铜矛1 件、铜盆2 件、铜削刀1 件、铜甑1 件。据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品情况分析,该墓年代应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
M6 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及左、右耳室组成,顶部残缺,墓向为353。墓室南北全长6.35 米,东西最宽处为4.76 米,斜坡墓道残长1.8米,宽1.46 米。铺地砖为人字形平铺,墓壁为错缝平铺。该墓被严重扰动,出土器物多残损,器形难辨,较完整的器物共有4 件,其中玛瑙串珠1 件、水晶串珠1 件、陶罐1 件、陶灶1 件。M6 的墓葬形制在武汉地区较常见,结合所出器物来看,该墓年代大致为东汉早中期。
M4 保存情况较差,仅存墓室底部一隅。出土玉带钩1 件及数枚铜钱。
窑址 2 座,Y2 残损严重,结构不详。Y1 上部垮塌,仅存窑门、火堂、窑床。窑室平面近长方形,长约4.8 米,宽约2.2 米。现存窑壁大部分已形成坚硬的红褐色烧结面。窑内出土大量碎砖块。从陶窑的形制及窑内出土物上看,Y1 的时代应为汉代。本次发掘的墓葬中M2、M5 的形制较为特别, 为从土坑墓向砖室墓演进过程中的一种过度形制。从出土器物来看,秦汉时期,墓葬中已不再流行随葬青铜礼器,王莽时期实行托古改制,其中包括依托《周礼》进行礼制方面的改革,但多见于文献记载,相关的考古材料较为少见,而M2 中随葬的鼎、壶、钫等铜礼器应该正是王莽礼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实物例证。这批墓葬的发现,对研究武汉及其左近地区新莽时期的丧葬制度,乃至汉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新洲区博物馆 朱励博 胡琳 雷霆)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月27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