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四川袍哥会是如何逐步走向灭亡的
袍哥会发源于清朝初期,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并列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新成立之初,据初步调查,成都的袍哥公口(又称山头、堂口)数量就达到了1000多个,重庆也拥有300多个。四川各乡镇袍哥组织发展很快,甚至形成了一个乡镇或者一个城市就有一个公口的局面。如雅安县(后雅安撤县设市)的袍哥总人数达到了10084人;巴中平昌县境内袍哥组织盛行,仅响滩、福申、白衣等地入会的就有近2000人等。再如,出生于绵阳安县的作家沙汀创作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便是以安县秀水一带的袍哥茶馆为原型而写的,成为反映四川茶馆文化的代表作品。据考证,安县最早的袍哥会堂口为花荄乡的西昌公社,成立于1862年,最晚的是兴仁乡的成城公社,成立于1947年,全县20个乡镇先后建立18个堂口,加入袍哥的人数最多时达3万余人,建国前夕,还有袍哥1.8万余人。
到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袍哥人数越来越多,袍哥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在袍哥组织内部也逐渐形成了有高低级别之分的堂口,即仁、义、礼、智、信五个班辈。其中,参加仁字堂的以士绅为多;义字堂以商人为主;礼字堂充盈着匪盗、地痞和士兵;智字堂多为农民、小手工业者、船夫、车夫;信字堂人大都来自下九流者,如卖唱、搓澡之流。
袍哥会资料图
袍哥的参政
民国初期,四川的党、政、军、农、工、商各界都有人参加了袍哥组织,甚至有人曾公开表示没有参加袍哥组织者就很难在四川社会上立足。到了20世纪30至40年代,袍哥帮会势力开始广泛渗入到社团和政党阵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各地方上的炮哥组织首领有了扩张势力的野心,也有了一定的实力。面对国民党的禁令,袍哥组织的领导人物迫切希望通过政治上的合法化来对袍哥组织旧有形式进行改造,于是,参政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袍哥头目大多都开始着手准备,对袍哥会成员进行联合和集中,一些分散性的袍哥会抱团组成了更大范围的地区性的组织。壮大后的袍哥团体打着民主招牌成功入围地方性政权和参议会,妄图参与国家政治权力的再分配。
袍哥会资料图
由此,袍哥组织通过合法的民主选举途径跻身政坛,也就从秘密转为了公开,从非法转为了合法。他们不仅穿上了民意代表的外衣,也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和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