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和木星地底或可存在外星人

世界奇闻 2023-03-24 09:38www.nkfx.cn世界奇闻

  英国科学家曾表示,很可能在火星和木星的冰卫星上发现外星人的存在。这一发现来自于英国天体生物学中心,后者旨在调查地球以外是否存在外星生命?一起来探索吧...

地球以外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研究中心鉴定了地球上的生命体并在英国约克郡地下1千米深处设立了一个地下实验室以检测在那里是否有生命存在,寻找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在其他星球的线索,尤其是火星,目前科学界怀疑因为严峻的环境条件,生命可能存在于地下。

  英国天体生物学中心负责人查尔斯·科克雷尔(Charles Cockrell)教授表示,搜寻其它生命形式意味着搜寻其它微生物,而在这方面目前为止仍然一片空白。他说道“天体生物学领域的主要目标是考虑地球是否是生命存在的特例,还是在其他天体也能发现生命存在。”

  该研究中心的官方成立引起了顶尖科学家们的广泛讨论,他们相信搜寻生命形式的范围应该扩展到木星和土星的冰卫星上,而非仅仅关注于已经进行了大量搜寻工作的火星。

  在BBC第四广播电台的节目中,美国宇航局行星科学部门的高级研究科学家罗伯特·帕帕拉多(Robert Pappalardo)说道“由于种种原因,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广阔的太阳系以及那里存在生命的潜在可能性没有成为重要优先项目。”

木星冰卫星表面并发现了生命的迹象

  由于美国宇航局支持探索火星,从而导致探索木星的冰卫星,也就是木卫二任务推迟,帕帕拉多对此表示担忧。“我担心如果木卫二探索任务被推迟,但最终有一天我们进行了探索并有了发现,回顾起来会想,我们为什么不早点进行这一任务?”想象一下,50年后我们着陆在木星冰卫星表面并发现了生命的迹象,肯定会后悔一直以来我们都在错误的地方探索。

  美国宇航局的最新项目是鉴别、捕捉和重新安置小行星位置,但这一项目一直因其高昂的费用而备受指责,该项目2014年的预算为1亿美元,主要用于成立并开始运行该小行星项目。很多人认为这些费用可以更好的用在探索广阔宇宙空间。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穆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行星科学带头人安德鲁·科茨(Andre Coates)教授表示,虽然美国宇航局的项目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花费太过昂贵,他认为美国宇航局遗漏了某些本该进行的基本科学和探索工作。

  欧洲太空局计划开展木星冰卫星探索任务(JUICE)以调查木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将于2022年开始的JUICE项目将调查木星的三个主要卫星。该项目中所使用的磁力仪的首席研究员、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米歇尔·多赫蒂(Michelle Docherty)教授说道“我们想要查明的是,木星的卫星是否存在合适的环境以支持生命存在。

  卫星上需要有液态水,温热的气候条件,环境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存在有机化合物。我们认为木卫四、木卫三和木卫二都满足这些条件,但我们必须真正探索它们才能得出确定性结论。”JUICE项目将发射于2022年,预计于2030年到达木星。

地球以外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火星、金星和地球在形成的最初十亿年里,具有比现在多得多的相似性。即使其中只有一颗行星出现了生命,但这段时期伴随着猛烈的小行星撞击,生命有可能在行星之间进行传播。,大约在形成后15亿年时,金星开始经历温度的急剧上升,而火星则经历了温度急剧下降的过程。

  如果火星和金星曾经出现过生命,那这些生命也会很快灭绝。对于恒星系适居带中的类地岩石行星,温度的急剧下降或上升似乎是默认的命运。水和温室气体含量的巨大变动会导致正反馈循环,将行星推离适合生命存活的状态。

  直到大约30亿年前,碳酸盐-硅酸盐风化循环——能提供稳定地球现今气候的负反馈——才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变得有效率起来。我们应该感谢地球早期微生物群体中发生的无法预测的演化过程,正是这些过程使地球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从而孕育出纷繁复杂的生命。

  当生命开始地球上广泛分布时,最初的新陈代谢就开始调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组成。甲烷、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都是有效的温室气体,也是最早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反应物和产物,而这一切并非巧合。

生命延续下来可能非常困难

  对于生命在地球上的延续问题,最关键的因素可能是生命对非生物反馈机制(称为“盖亚调节”)调节能力的出现。地球并不是银河系中唯一一个具有生命存活条件的行星,其他一些星球上也有表面液态水和能量来源,以及足够使生命形成的营养盐条件。传统观点认为,以物理条件为基础的适居带可以为生命提供数十亿年的稳定环境,而Aditya Chopra博士等人的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

  尽管宇宙中充满了有利于生命出现的恒星和行星,但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外星生命存在的确切证据。这一现状意味着,尽管生命的出现很容易,但要延续下来可能非常困难。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