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48万人之后,科学家发现“同性恋基因”并

奇闻趣事 2023-03-25 18:04www.nkfx.cn奇闻趣事

最近,科学家通过分析近48万人的数据,找到了5个可能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不过,这些基因所能解释的性行为差异,还不到1%所以它们并不是同性恋基因。

同性性行为非常复杂,它受到许多基因的共同影响,而非某一个。,社会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研究者认为,对于同性性行为,目前从基因层面的了解还很初浅。基因研究的结果,不应当被用于对性取向的预测、干涉或所谓的治疗。大量与同性恋有关的基因,关联着人在性别特性上的丰富多彩。

通常来说,我们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基因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许多科学家曾经试图找出影响性取向的同性恋基因(gaygene)。

,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并不存在某个同性恋基因。这项研究于8月30日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科学》上,这也是迄今为止关于同性性行为最大型的研究,由美国、荷兰、英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完成。

图|Pixabay

关于同性恋基因的研究

这不是第一个

先前已经发现,同性性行为可能会在家族中遗传,而且相比于异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的性取向更一致;1993年,科学家迪恩哈默(DeanHamer)发现,X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Xq28,可能是同性恋基因之一。

不过,过往的这些研究,大都存在样本量过小、结论难以重复等问题,而且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男性;家庭和双胞胎的研究,虽然证明了遗传基础的作用,却没能找到一段与之相关的确定的基因。

这次确认

没有特定的同性恋基因

最新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UKBiobank)和美国基因技术公司23andMe将近48万人的样本(已获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试图找到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他们发现了5个可能相关的基因位点,但结论却是并不存在一个同性恋基因

图|Pixabay

5.6%的受试者声称自己有过同性性行为,其他受试者则只有过异性性伴侣;研究者据此将他们分为两组。随后,研究者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如果某一个基因位点上的核苷酸,在这两组人群中有明显差异(例如,在一组的样本中,该位点的核苷酸大多为T,另一组则大多为G),那么这个位点很有可能就与同性性行为有关。

在逐一分析了上百万个位点之后,研究者找到了5个在两组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的位点。其中,1个位点的差异只存在于女性样本当中,2个只存在于男性,2个则男女皆有。

5个差别显著的位点

对性行为差异的解释不到1%

既然找到了5个有显著差异的基因位点,为什么又说不存在同性恋基因?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同性性行为具有高度复杂性,所受的影响因素非常多

图|Pixabay

这5个最显著的位点,对于同性性行为的影响其实很小。例如在男性上出现差异的rs34730029位点上,基因型为TT的男性,发生同性性行为的比例为3.6%;而基因型为GT的男性为4%,只多了0.4%。这5个位点综合在一起,能解释的性行为差异也不足1%

但如果将这上百万个位点综合起来,而不仅仅局限于最突出的这5个,则可以解释8~25%的同性性行为。

为什么差异最显著的这5个基因位点,能够解释的同性性行为如此有限呢?研究者认为,同性性行为受到非常多的遗传差异的累加影响,每一个基因差异单独造成的影响都很小;在目前的样本规模下,许多微小但有影响的遗传差异还无法被检测到。

也就是说,我们所找到的这5个位点,其实只是影响同性性行为的遗传因素里的冰山一角

图|Pixabay

正如作者在论文中所说的,他们的研究其实进一步确认了,同性性行为的遗传背景是非常复杂的。它受到多基因的影响,而并不存在某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基因,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同性恋基因。想要通过基因研究的结果,来预测、干预,甚至是所谓的治疗同性性行为,都是完全不可能的。

基因之外

研究者关注的,是同性性行为的遗传背景;但结果,他们得到的许多结论,却指向了社会文化范畴。

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是同性性行为在样本中的比例。

越年轻的受试者,自我报告有过同性性行为的比例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社会的开放性、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接纳和认可程度正在不断地增加。男性的同性性行为比例也总是高于女性,这一方面可能源于不同性别的生理特征,例如性激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也与不同性别在性行为方面所受到的社会规范有关。

不同年龄的男性和女性中,有过同性性行为的比例|参考资料[1]

,23andMe的样本中,自我报告有同性性行为的比例高达18.9%,远远高于预计的2~10%。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样本采集过程中,被试者要先同意参与研究,并完成一份关于性取向的调查;曾经有过同性性行为的人,可能更愿意参与这样的研究。

在分析过程中,研究者把性行为简化为两类有过同性性行为和从未有过同性性行为。但其实,有过同性性行为的人群,还可以细分为少数为同性性行为、多数为同性性行为、完全为同性性行为等,各个细分范畴汇总也存在部分的基因差异。研究者认为,从基因层面来说,同性和异性的偏好,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意识到这种复杂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元的性取向,例如双性恋、无性恋等。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网站介绍他们的研究,还制作了动画视频通过基因、环境和文化,我们试着了解自己的行为|geicsexbehavior.info

这项研究并没有考量跨性别者、双性人以及酷儿群体中的其他人群,研究者认为,这是本项研究的一大局限。,受试者均为欧洲血统,只来自几个西方国家,并且年龄都在40~70岁之间。如果能够有更大的、更多元的样本,跨越过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数据。

也有科学家对这项研究提出疑问。虽然认可研究者的巨大工作量,但曾在X染色体上发现了Xq28的迪恩哈默认为,这项研究本身所解释的,并不是性取向的生理机制,而是受试者的冒险行为和对新体验的开放性。演化遗传学家威廉莱斯(WilliamRice)也认为,研究的结论还不够清楚;关于性行为的探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细节。

图|Pixabay

一直以来,对于性取向与性行为的研究,既吸引人,又需要十分谨慎。这不仅是因为它太复杂了,也因为不少社会文化仍对性少数群体存有歧视和偏见,甚至视之为非法行为;研究一旦被误读,可能会加深这种印象,甚至被当成预测、干涉或治疗的手段。

研究者在论文中特别提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曾经与科普团队以及LGBTQIA+群体接触过。他们不希望研究会指向某种歧视,也不希望对先天或后天所形成的性偏好定下什么结论。他们希望,研究最终所导向的,是我们人类在性别特性上所具有的丰富和多彩。

我们试着揭开遗传的秘密,从来都不是为了用基因划分人群,甚至把它当作歧视的论据。我们只是试着在不同的核苷酸里了解自己,理解每个人生而不同,然后尊重每种不同的色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