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刺子模末代国王扎兰丁:成吉思汗佩服的第一

奇闻趣事 2023-03-26 17:16www.nkfx.cn奇闻趣事

  札兰丁·明布尔努Jalal Din Minghurnu(又译为札阑丁,1220~1231年在位)为花剌子模王国的末代国王。阿拉丁穆罕默德长子,躯干不及中人,母亲为印度人,故其面容黑黝。膂力过人,骁勇善战。初时,穆罕默德立幼子斡思剌黑为继承人,封扎兰丁於廓尔(今阿富汗斯坦哈扎里斯坦)及加兹尼之地。

  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大举侵略花剌子模,穆罕默德退驻阿姆河南,并且准备逃往西境以避蒙古兵锋,扎兰丁力谏,并自请统兵于阿尔泰河迎战,穆罕默德不纳。1220年春,蒙古军相继占领不花剌、撒马耳干。成吉思汗遣哲别、速不台追击摩诃末沙,扎兰丁随父西逃,躲入里海中一岛。

  年终,摩诃末苏丹病死,死前传位扎兰丁。扎兰丁即位後承袭花剌子模沙和苏丹称号。1221年初,扎兰丁离开里海返回旧都玉龙杰赤,花剌子模的突厥将领素骄模惧扎兰丁夺其军权,密谋害之。扎兰丁得报后,率亲信逃出,辗转到达加兹尼后,向所有伊斯兰国家求救,并结集约10万军队,进驻八鲁湾川,出击蒙古军获胜。成吉思汗当时称赞扎兰丁之武勇,并说过希望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才能。

  扎兰丁反击后,呼罗珊许多城市起而响应,反抗蒙古人压迫。但扎兰丁两部将不和,军队分裂,力量削弱,不敢迎战成吉思汗亲自统率的蒙古大军,乃退至印度河畔。11月,扎兰丁被哲别和速不台的蒙古军包围,激战後,扎兰丁跃马渡河,逃入印度。1224年蒙古军退后,扎兰丁由印度回波斯,向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借兵,先後据有起儿漫、亦思法杭等地区,阿姆河以西诸川尽为所有,势力复振。不久,因宿怨与哈里发纳绥尔发生争战;又出征阿塞拜疆和谷儿只吞并其国土,引起伊斯兰诸国不满,扎兰丁陷于孤立。

  1228年,察合台率蒙古军进至伊斯法罕,扎兰丁战败,单骑突围。蒙古军退后,他仍不重视防范强敌,继续进行抢掠和扩张战争,并出兵攻占起拉特,侵犯罗姆苏丹国(位于小亚细亚)。1230年,被罗姆苏丹领导的各国联军击败于额尔占章,被迫议和而还。这时,蒙古大将拔都奉窝阔台汗之命统兵征讨扎兰丁,直取大不里士,扎兰丁仓惶出逃。

  扎兰丁从复国以来,不事整顿内政,只不断穷兵黩武,杀掠、压迫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又沉溺酒色,以致大失民心。1231年,在蒙古军的紧紧追逼下,逃入库尔德斯坦山中,被杀,其死亡原因有多种版本,一是被自己将领所杀;另一版本则是被追击的蒙古军所杀。

  扎兰丁1231年8月15日死于迪亚别克尔山中([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

  扎兰丁苏丹死后数年,有人传说扎兰丁未死,曾在数地见过其本人。伊斯皮达尔(IsPidar)有个人自称为苏丹,蒙古驻军将领证实是个冒充者,于是将之处死。

  扎兰丁死后22年,有一人穿着印度丐僧之服,渡阿姆河,告诉摆渡的舟子“我就是世人以为在阿米德山中被库尔德人所杀之花剌子模扎兰丁苏丹,当年被杀者实际上是我的马夫,我流落四方多年,此事尚不为世人所知!”摆渡的舟子将之诱至附近蒙古总督府处,诱捕之,经过严刑拷问,至死不改变自己即是扎兰丁苏丹的说法。

  札兰丁·明布尔努Jalal Din Minghurnu(又译为札阑丁,1220~1231年在位)为花剌子模王国的末代国王。阿拉丁穆罕默德长子,躯干不及中人,母亲为印度人,故其面容黑黝。膂力过人,骁勇善战。初时,穆罕默德立幼子斡思剌黑为继承人,封扎兰丁於廓尔(今阿富汗斯坦哈扎里斯坦)及加兹尼之地。

  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大举侵略花剌子模,穆罕默德退驻阿姆河南,并且准备逃往西境以避蒙古兵锋,扎兰丁力谏,并自请统兵于阿尔泰河迎战,穆罕默德不纳。1220年春,蒙古军相继占领不花剌、撒马耳干。成吉思汗遣哲别、速不台追击摩诃末沙,扎兰丁随父西逃,躲入里海中一岛。

  年终,摩诃末苏丹病死,死前传位扎兰丁。扎兰丁即位後承袭花剌子模沙和苏丹称号。1221年初,扎兰丁离开里海返回旧都玉龙杰赤,花剌子模的突厥将领素骄模惧扎兰丁夺其军权,密谋害之。扎兰丁得报后,率亲信逃出,辗转到达加兹尼后,向所有伊斯兰国家求救,并结集约10万军队,进驻八鲁湾川,出击蒙古军获胜。成吉思汗当时称赞扎兰丁之武勇,并说过希望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才能。

  扎兰丁反击后,呼罗珊许多城市起而响应,反抗蒙古人压迫。但扎兰丁两部将不和,军队分裂,力量削弱,不敢迎战成吉思汗亲自统率的蒙古大军,乃退至印度河畔。11月,扎兰丁被哲别和速不台的蒙古军包围,激战後,扎兰丁跃马渡河,逃入印度。1224年蒙古军退后,扎兰丁由印度回波斯,向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借兵,先後据有起儿漫、亦思法杭等地区,阿姆河以西诸川尽为所有,势力复振。不久,因宿怨与哈里发纳绥尔发生争战;又出征阿塞拜疆和谷儿只吞并其国土,引起伊斯兰诸国不满,扎兰丁陷于孤立。

  1228年,察合台率蒙古军进至伊斯法罕,扎兰丁战败,单骑突围。蒙古军退后,他仍不重视防范强敌,继续进行抢掠和扩张战争,并出兵攻占起拉特,侵犯罗姆苏丹国(位于小亚细亚)。1230年,被罗姆苏丹领导的各国联军击败于额尔占章,被迫议和而还。这时,蒙古大将拔都奉窝阔台汗之命统兵征讨扎兰丁,直取大不里士,扎兰丁仓惶出逃。

  扎兰丁从复国以来,不事整顿内政,只不断穷兵黩武,杀掠、压迫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又沉溺酒色,以致大失民心。1231年,在蒙古军的紧紧追逼下,逃入库尔德斯坦山中,被杀,其死亡原因有多种版本,一是被自己将领所杀;另一版本则是被追击的蒙古军所杀。

  扎兰丁1231年8月15日死于迪亚别克尔山中([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

  扎兰丁苏丹死后数年,有人传说扎兰丁未死,曾在数地见过其本人。伊斯皮达尔(IsPidar)有个人自称为苏丹,蒙古驻军将领证实是个冒充者,于是将之处死。

  扎兰丁死后22年,有一人穿着印度丐僧之服,渡阿姆河,告诉摆渡的舟子“我就是世人以为在阿米德山中被库尔德人所杀之花剌子模扎兰丁苏丹,当年被杀者实际上是我的马夫,我流落四方多年,此事尚不为世人所知!”摆渡的舟子将之诱至附近蒙古总督府处,诱捕之,经过严刑拷问,至死不改变自己即是扎兰丁苏丹的说法。

  先轸(?—前627年),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追随重耳

  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公元前673年)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的五位朋友追随他逃到了狄国。

  前636年,在宋国、楚国、秦国等多方帮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用先轸与狐毛、狐偃、赵衰等人,一时之间晋国国势强盛,贤臣良将蔚然于晋室。

  这个时候,齐已无力争霸,秦又偏处西隅,只有楚国和晋国有力量争取中间地带从而称霸。所以,晋楚城濮之战是决定春秋中期局势的关键性战役。

  城濮败楚

  公元前633年,楚国组织诸侯联军攻打宋国,宋派人向晋求救。

  晋是否救宋是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如果不救宋,不仅失去宋国,也将失去其他小国对晋的信任。救宋,楚国实力比晋国强;而且晋国距离宋国较远,并且有曹国、卫国——两个楚国盟国隔在中间,劳师远征,困难很多。文公犹豫不定。先轸向文公进言,认为必须出兵援救宋国,这关系着晋国的前途,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他向文公分析救宋的重要意义报答宋国对曾流亡的文公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国因为背楚附晋而遭到的危难,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晋国建立中原霸权的基础,全部在此一举。狐偃赞成他的看法,并且提出攻曹、卫以解宋国之围的建议。于是,于是文公下定决心,出兵援宋。

  晋国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先轸为下军佐,辅佐下军主将栾枝。

  前632年,晋军借道不成之后绕路渡河,侵曹,伐卫。晋军用先轸的计谋,在几天内攻陷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濮阳县南)。

  二月,晋国中军主将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轸为新的中军将。

  三月上旬,晋军攻入曹国都城。这时,宋国国都被楚军包围,被迫向晋告急。晋文公想要与楚交战,却为身后的齐、秦两国态度不明而感到进退两难。先轸提出建议可以指使宋国贿赂齐国、秦国,让齐、秦替宋求情,劝楚撤兵;晋国再扣住曹国国君,将曹、卫的部分土地划分给宋国,以此激怒楚国,迫使其拒绝齐、秦的调停。这样齐、秦二国既接受宋国贿赂,又被楚国驳了面子,必定会与晋国合作,共同讨伐楚国。文公很高兴,采纳实行了先轸的建议。

  一切都按先轸的计划进行着。楚成王决定知难而退,他撤回大军,把统帅子玉留在宋国驻扎,嘱咐他不要出战晋军。以善战闻名的子玉却执意请战。楚王十分不满,又拿他没办法,于是只给他派了少数兵力。

  子玉为求胜利,想出一个计谋。他派出使者来到晋国,提出只要晋国放过曹、卫,退还土地,楚军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狐偃听后很愤怒,认为子玉作为楚臣,却要用一个宋,来与晋国君主换取曹、卫两国,是对国君无礼,应该马上攻打楚军。而先轸却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盘子玉这一句话就使对宋、曹、卫三国都一下子安定下来。而如果晋国拒绝,就是得罪这三家,也等于抛弃了之前要救援的宋。楚国得到三项恩惠,晋国却得到三项怨仇,怨仇太多,晋国还怎么称霸?不如将计就计一面针对曹、卫急于复国的心理,允许其秘密复国,并乘机离间其与楚的关系;一面囚禁楚国使者,激怒楚国。先打起仗再说。文公听了很高兴,立即照办。于是曹、卫二国各自派使者与楚国断绝了关系。

  子玉果然大怒,率军撤围北上攻打晋军。文公听从狐偃的建议,遵守当年与楚王的诺言,让军队后撤九十里,暂时避开楚军锋芒,也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即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子玉不顾众人意见,执意要追击晋军。 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就此展开。

  四月初,晋、齐、秦、宋四国的军队来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 几天后,晋军在城濮以南的有莘与楚军对阵。晋下军佐胥臣用虎皮蒙马,率先攻击楚军战力较弱的右军,右军溃败退却。晋上军将狐毛竖起将、佐两面大旗向后退去,下军将栾枝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伪造出撤退的假象。楚左军果然步步紧逼,导致孤军突出,暴露了侧翼。先轸便率领中军拦腰袭击楚左军,伪退的晋上军也迅速折回,向楚左军发起反击。楚左军也溃退了。楚军全部遭遇惨败,子玉立即收回败退的军队,撤出了战场。城濮之战至此结束。

  战后,晋文公朝觐天子,会盟诸侯。周天子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而楚军统帅子玉则在不久后的回楚途中引咎自尽。

  城濮之战一改自古以来固定的战争模式,创造了战场机动用兵,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例。决战当中,晋军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争议这段历史有少许疑点,也有学者做出假设此战中晋军实施的所谓战法可能只是因为迷路而歪打正着的结果。其依据有二《左传》中提到此战中晋中军曾因遭强风而迷路,陷入沼泽并且丢失了一杆军旗,这可能就是狐毛另竖将旗的原因[26] ;《国语》中提到城濮之战之前,又或者过程中,先轸曾因某种原因打算撤军,是楚王孙启为他分析了楚军有几大致败的因素,才使先轸改变主意决定出战,最终获胜。

  全歼秦军

  前628年冬,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乘其霸业动摇的时机,发兵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奔袭郑国,没料想在半路上被郑国发觉,于是秦军临时改变计划,灭掉了晋的邻国滑国后便返回了。

  晋文公还没下葬,晋国的霸权便遭重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先轸当机立断,率先主张阻击秦军。而襄公与栾枝等都认为,没报答秦国出兵平乱、拥立晋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们的军队,会愧对死去的先君。先轸力排众议,认为不为友邻君主吊丧已经是于礼不合,而秦国更不顾忠臣谏言,为贪婪而趁机动兵,在不借道的情况下擅自越境,企图攻灭晋国的同姓国,既然秦国这样狂悖无礼,晋国也不需要再讲什么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托,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必须马上出兵阻击秦军。于是晋国紧急动员军队,把丧服染成黑色,用先轸的意见在崤(今河南陕县东南)的狭路设伏,拦截秦军。四月中旬,秦军经过崤,遭到晋军伏击而惨败。这一战,秦军孟明视等三名主将被俘虏,军队也全军覆没,甚至有记载称秦军没有一个人逃脱。史称“崤之战”。

  崤之战是历史记载中第一场伏击战,从此之后战争基本改变了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争议先轸在秦国强大之前抓住战机,狠狠打击了这个潜在的敌人,挫败了秦国控制晋国并且进取中原的战略企图,秦国从此后只好向西发展;而,此举也提前激化了秦、晋的矛盾,以至于两国公开决裂,为秦、楚联盟埋下种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机侵扰,最终造成晋国三面受敌的战略局势。后世对先轸这次的决策褒贬参半。

  怒斥襄公

  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让秦国去惩罚、杀死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答应了,随即将三人释放。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犯,襄公告诉他已经释放了。先轸勃然大怒将士们不知多少花费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像这样毁伤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先轸越说越气,头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离开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秦将已经渡河。

  先轸一时盛怒,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襄公却没有责怪先轸,甚至还反过来为了释放战俘的事向先轸道歉。先轸越发自责。

  免胄殉翟

  同一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八月,晋军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击败狄军,俘获一名狄军首领,史称“箕之战”。战后,先轸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

  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将,成为晋国主帅。

  前596年,也即先轸死后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孙先榖因惧罪而逃奔狄国,并且阴谋伐晋,最终被灭族。先氏家族从此退出了晋国政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