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吧是什么吧 ldquo;帝吧出征寸草不生rdquo;是什么
帝吧为内涵文体界丑恶现象建立,内涵精神在帝吧得到无限延伸。内涵的含义为在道德伦理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嘲讽、恶搞。帝吧内涵的含义为在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百度贴吧协议允许的范围内以嘲讽、反话、恶搞、PS、视频音乐等方式发泄、抒发自己对文体界、社会现象的种种看法。
帝吧的由来
帝吧名字的由来,这个很久远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李毅吧本来最早是足球运动员李毅的吧,是一个足球的吧。李毅曾经说过“我的护球像亨利”,而当时亨利在阿森那赫赫威名,被称为亨利大帝,于是记者也就揶揄李毅是大帝“李毅大帝”,所以“李毅吧”也叫做“帝吧”。李毅吧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脱离了足球概念了。
帝吧(李毅吧)与其他贴吧不同,这里的吧友不粉任何文体界的明星,这里的吧友主要讨论民生、幽默、恶搞、情感、社会热点事件等话题。不仅如此,帝吧(李毅吧)“众人皆帝”的口号也鼓舞着吧友们在这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一个最接地气的平民舞台。
帝吧的吧主
现任吧主somuns冷亦、山外夕阳下。
“帝吧出征,寸草不生”是什么意思?
帝吧出征,寸草不生;傻逼不死,圣战不止。说的其实是爆吧这种不文明行为。
著名事件6·21爆吧事件
2007年6月20日,有人在李毅吧提出要爆李宇春吧,这立刻成为李宇春粉丝投诉的证据,要求管理员撤消李毅吧吧主,关闭李毅吧。形势越发紧张。2007年6月21日,李宇春粉丝开始在百度贴吧投诉吧投诉李毅吧侮辱李宇春,其中一篇要求撤消李毅吧的帖子得到上千条回复,李毅吧此刻也不断有人提出爆吧,不过遭到吧主罗烂耳朵和大部分李毅吧吧友的反对。
2007年6月21日,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下属的百度贴吧发生了贴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爆吧活动,李宇春吧当晚被迫关闭发帖功能,此事被称作“6.21爆吧事件”,震撼贴吧界。2007年6月21日18点20左右,陆续有人开始去李宇春吧爆吧,半个小时后,参与爆吧的人已经越来越多。7点以后,著名爆吧组织燃烧十字军团加入了战斗。此后阿酷军团,蓝猫和小白兔战队陆续加入。
爆吧在8点20左右达到高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手动爆吧),爆吧速度几近一秒三十帖。此前李宇春吧吧主还在不断删帖,此后他们也放弃了努力,李宇春吧彻底被爆吧者攻陷。时间走到2115分,百度将李宇春吧设置为只许浏览不许发帖。据不完全统计,李宇春吧当晚被刷屏1900多页,被爆近100,000帖。
张学良把老爹培养他的招法也用到了自己儿子身上,小小年纪就让他们穿上了军装。
1928年7月3日,年仅29岁的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月,顺利接手东三省的军政大权。
那么,在张学良接班的问题上,张作霖起了怎样的作用?他如何在自己突然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保证了张学良接班的顺利进行?
给张学良网罗一个团队
一个人想成就大业,单枪匹马肯定不行,得有人帮忙。这些帮忙的人,按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团队,只有有了自己的团队,创业才成为可能。张作霖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团队。
张作霖起家靠的是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一干拜把子兄弟,这些人成了张氏团队的早期人员,也是核心人员。在这个“保险队团队”的努力下,靠着几把土铳,从穷乡僻壤来到奉天这个大都市,又从奉天走向北京,走向全国,开创了威震民国的奉系,张作霖是其中的天然领袖。
可张学良呢?那可说是纯正的富二代,含着金钥匙长大。说张学良是公子哥,也没什么不妥。当别人还在学怎么骑马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要让这样的人去接班,难度不是一点点,可张作霖做到了!
张作霖明白,自己活着,大家还尊你张学良是大公子,可真等我故去了,人家会怎么待你呢!要想顺利接班,首要条件是接班人必须有自己的团队。这一点,古今中外的例子俯拾即是。李世民能顶着“杀兄弑父”的罪名顺利成为一代英主,关键是有尉迟恭、侯君集、李靖等天策府十八学士的鼎力支持;曹丕之所以能在曹操死后成功逼迫汉献帝禅让,靠的还是曹丕跟着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培植的亲信华歆等人。自小熟知三国、隋唐演义的张作霖怎能不明白其中的诀窍。
怎样才能让张学良拥有自己的团队呢?
有枪便是草头王。要让张学良接班,就得让他掌握军权,要掌握军权就得当兵。可真要把张学良派去当个大头兵,却是不大可能的,这在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先例可循,你见过历史上哪个太子、阿哥从小兵干起?还不是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亲王、郡王了。这种事,只有在西方的王室贵族中才有能,比如,英国的哈里王子就被派去阿富汗打仗。
在人看来,让子孙从大头兵干起总不是那么一回事。直接派去当高级军官,也不是没有先例。但在奉军那种讲究资历的地方,保险队的老人们是不会买张学良账的,结果是树立不起威信,和没去一个样。最好的办法是进军校,军校毕业后再出来当军官。一来,军校可以使张学良接受初步的军事教育,知道打仗是怎么一回事;二来,为将来奉军的改头换面做准备。当时的奉军匪气十足,官兵虽然枪法准,但军队作战毕竟不是打家劫舍。拿破仑曾说过:“两个马木留克兵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而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军队作战讲究的是组织性、纪律性,而且军事技术的进步,导致军事组织结构日益复杂。让一群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去和那些德国、日本教官训练出来的军队打仗,那不是找死吗?所以,张作霖让张学良入军校也算是为将来奉系军队的壮大、发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做准备。
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为培养奉系集团的军事人才而专门设立的军事学校。入校的主要是奉军的下级军官。张学良曾自夸说,自己一进讲武堂就考了个第一。有些人认为这还不是沾了张作霖儿子的光。其实不然,当时讲武堂招收的都是奉军连排级军官,虽然挑的都是能识文断字的,但数学,物理学对这些人来说不啻于天书。而张学良自小文化基础比较好,能考第一确实不是因为他是东北王的大公子。
军校毕业后,张作霖并没有急着让张学良去当什么高官,而是“回锅”去当讲武堂的监督。本来讲武堂的最高领导人是张作霖,日常事务由教育长负责。但为了能让张学良参与到讲武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张作霖计上心来,特设了监督一职交给张学良。
自从有了张学良这个监督,讲武堂的事情基本上是张学良管。这样,从职务上来说,张学良与老师们是上下属关系,与学生就是师生情谊。我们常说黄埔军校是国共双方将领的摇篮,而东北讲武堂又何尝不是奉军军官的摇篮呢?张学良长期掌管东北讲武堂,对讲武堂的师生人品、才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是一个领袖人物成长的开始,也是一个接班人建立自己接班团队的基础。这一切全都在张作霖的计划之中。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张作霖所预料的那样。随着奉军的不断扩军,大量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被充实到奉军各级部队当中去。而在人事方面,张作霖又放手让张学良做主,所以像日后比较著名的东北军将领如黄显声、许庚扬、牛元峰,甚至开国上将吕正操、万毅都与张学良有师生情谊。而当时在讲武堂任教官的郭松龄、何柱国等人也恰是在此时与张学良建立了特殊的友情。
这样,张学良就以东北讲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