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果案:除了神秘生父陈培忠引人注目外还有
孙小果,一个20多年前被判死刑的人,当下不仅张扬地活着,还高调地成为昆明夜场黑老大。提起他,人们更多津津乐道的是其神秘的身世和深厚的家庭背景。但相比其身世和家庭背景来说,还有一件事情对我们更有意义,即他的家庭教育方式。
趣谈网小编先来梳理一下他辉煌的历史
1994年10月16日,当时身为武警学校学生的孙小果等二人伙同4名社会无业青年驾车游荡,在昆明环城南路强行将两位女青年拉上车,驶至呈贡县境内呈贡至宜良6公里处将其轮奸。这次在其母亲等人的运作下,修改了其年龄,只判了三年,但实际上,他并未被收监执行,就通过假病例保外就医获得自由。
1997年,这位21岁的小伙子犯下至少8起强奸罪、故意伤害罪等罪行。次年,被一审判了死刑。这一次,还是在其母亲等相关人士的活动下,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在狱内由母亲等人通过伪造创造发明,来达到认定重大立功帮助其减刑的目的。于是,在2010年,孙小果就以李林宸之名在狱外活动。
孙小果的辉煌历史背后有一个共性的规律每次犯事之后,都是其母亲在背后为其四处活动奔走。
孙母的能量之大,成效之显,不得不令我等普通百姓瞠目结舌。除了这次之外,孙小果的每次犯事,即使是极端严重的性质,也能在孙母的运作和活动之下,转危为安,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毋庸置疑,孙母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和精力,来帮助儿子屡次脱险,出发点只能是母爱。,这种无原则、无底线的母爱值得称许吗?相信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说不。
孙母无原则、无底线的爱可能是孙小果走向不归之路的始作俑者。据媒体报道,孙母在其6、7岁的年龄,就和其生父离了婚。离异后的孙母,可能对孩子有所愧疚,在这个时候可能就对孙小果的需求给予最大的满足,以获取自己的心安理得。特别是在孙小果94年第一次犯事后,在孙母的积极活动下,孙小果不但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还全身而退,这会让其失去对法律的敬畏、对他人生命尊严的敬重、对自我处事底线的把守。因为他相信,不管自己的行为多么严重、多么恶劣、多么肆无忌惮,都会有母亲来为其化险为夷,而母亲在其第一次犯事后的运作成果,也让孙小果对所谓的关系、潜规则、能量深信不疑,这可能是其后续暴行的心理动力和行事底气。所以,孙母无原则、无底线的愚爱,可能很早已在孩子身上埋下了毁灭的伏笔。
退一步讲,如果孙母做事有原则、有底线,可能也就没有孙小果后续的犯罪行为。一个人做错了事,触犯了法律,危害了他人,就应该去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是原则,也是底线。假如孙母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没有复杂的运作,只是教育孩子做事要有原则、有界限,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孙小果接受几年的牢狱之灾,体验下切肤之痛,体悟下自己的罪行,体感下受害人的感受,可能就会避免掉后续更恶劣的犯罪行为。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教会孩子做事循原则、守底线、有界限要从小抓起。父母不要以为很小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很聪明,很早(1岁左右)就会用哭、闹、嚷等发脾气的方式来要挟父母满足其要求,这类发脾气是有意识地选择行动,通过按下情绪按钮来恐吓父母,直到得到他(她)想要的东西,典型的识别特征是哭、嚎而无泪,并能随时停下来(比如,要求得到满足)。对识别出这些特征的父母来说,只有一种回应方式不和恐怖分子谈判。
父母应对孩子无原则、无底线的发脾气和要求需要设置稳固的界限。通过设置严格的界限,让孩子意识到不恰当行为并不能带来预期的结果,并学着去控制自己的冲动,习得延迟满足行为。
孙小果案充分说明了父母无原则、无底线的爱只能毁掉子女的人生和前途,有原则、有边界的爱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的未来,做父母的我们需要从孙小果案中吸取更多教训,在教育子女上做到循原则、守底线、立界限。